新快报讯 7月4日,珠江支流海珠涌(马涌)上空,随着一片重达46吨的钢箱梁在浮吊船精准操作下稳稳落位,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筹、市城市更新项目办负责实施的海珠涌人行桥成功完成首吊钢梁架设,标志着桥梁建设正式进入上部结构施工的新阶段。
贯通滨水慢行系统,有效提升通行效率
海珠涌人行桥西起海印公园,东接半岛花园,横跨珠江支流海珠涌(马涌),是联系海印桥至广州大桥沿线3.5公里滨水绿道的重要节点,也是珠江岸线的重要一环。
海珠涌人行桥建设前,行人从海印公园到对面的珠江泳场,需要从河堤上下台阶到滨江东路上的鸭墩桥绕行,这里不仅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都相对狭窄,而且桥边车流量也很大。对于附近老街坊以及跑步锻炼的市民来说,“近江却难达江”的问题已经困扰他们很久了。
人行桥建成后,不仅将缩短跨涌的通行距离,也将打通珠江沿岸的跑步运动环径、无障碍断点,提供游览、观景和休憩的平台。
设计融入海丝文化,功能复合满足市民需求
桥梁全长约96米,面积约1125平方米。桥梁以“帆影流韵”为设计主题,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寓意和桥梁结构相融合,将帆船意象融入桥梁设计,塔柱与拉索形似帆船桅杆与缆绳,整体造型富有动感。
桥面将设置3米宽步行道与2米宽跑步道,搭配休憩座椅、绿化花池等,同时配备防滑铺装与护栏,也能保障老人、儿童出行安全,实现通行与休闲功能的巧妙结合。功能分区设计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对于附近健身爱好者来说,建成后可成为沿江慢跑好去处。
精细施工确保品质,联动周边构建滨水生活圈
该桥属于反向芬克式索桁架桥,桥钢箱梁分17个小节段制造、7大节段拼装,最大节段的钢箱梁最大节段重63吨,需在5毫米误差下完成“空中拼图”。此次首吊节段长约27米,重达46吨,采用200吨趴臂式浮吊船进行吊装。
海珠涌人行桥作为珠江两岸品质提升项目之一,项目涵盖桥梁本身的桥塔桩基、承台、塔柱、钢箱梁等主体结构,以及堤岸支护、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同时也将串联沿线的滨江人大主题公园、海印公园、中大北门等,连贯滨水运动环线。
海珠涌人行桥预计于8月底贯通,届时将打通珠江前航道南岸慢行系统断点,进一步优化城市慢行网络,完善滨水系统,链接城市活力圈,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祝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