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8日,《湖南为什么这样红》新书首发式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
演讲伊始,周建平抛出了一个问题:当《湖南为什么这样红》的书页在此展开,我们不仅打开了一部地方文化研究著作,更揭开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密码——这片仅占国土面积2%的山水,为何能成为改写中国命运的支点?
周建平认为,该书作者罗宏教授以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坚守,为我们构建了理解湖南红色基因的三维坐标。第一维度是水土。不了解洞庭烟波与雪峰山峦孕育的“霸蛮”精神,就难以读懂这片土地的血性。第二维度是人物。从曾国藩“打脱牙和血吞”的韧劲,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肝胆,再到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这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精神谱系。第三维度是实践。当岳麓书院的经世致用遇见浏阳河畔的梭镖长矛,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思想到行动的惊世一跃。
周建平表示,本书最珍贵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三重超越:文体上,将当年罗宏作为总撰稿的大型纪录片《南方的河》的镜头语言、文献片《社会主义四百年》、他创作的小说《骡子》的叙事张力与学术研究的严谨考据熔铸成全新的“学术散文体”;视角上,从韶山冲的油灯到南湖的红船,从湘江的波涛到延河的星火,构建起微观叙事与宏观视野的对话;思想上,当书中写道“韶山的杜鹃是1921年点燃的火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
周建平指出,罗宏教授以全球史观揭示的深刻洞见在于:湖南的“红”本质上是三种力量的交响:楚文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浪漫血性;理学传统“为天地立心”的士人担当;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淬炼。这种精神在当代的价值,正如书中那个震撼的设问:“当我们在湘江边追问‘谁主沉浮’时,其实是在叩问每个时代的核心命题——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合上这本浸润着湘楚大地体温的著作,我们终将懂得——‘湖南红’不是褪色的历史标签,而是永恒的精神基因。它启示我们:在这个亟需创新与突破的时代,依然需要‘实事求是’的智慧、‘敢为人先’的勇气、‘经世致用’的担当。”周建平说。
据悉,《湖南为什么这样红》以湘籍老一辈革命家为叙事对象,运用大数据和革命足迹地图,将湖南红色文化的精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展现,书中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体,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触,系统梳理了湖南红色基因的形成脉络,回答了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由何而来、湖南为什么这样红,打造了可读、可思、可传的红色叙事新范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