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三伏天将至,广东人又开始了他们独有的“夏季养生局”——三伏天灸贴药活动。7月10日早上8点,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健康广场已排起长龙,一年一度的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正式启动。市民们赶在初伏加强首日,争相体验这份传承千年的“夏季养生仪式感”。
现场火热,市民的“冬病夏治”黄金贴
在广东省中医院各院区的天灸贴药现场,挂号、缴费、取凭证、贴药区域秩序井然却又热闹非凡。贴灸区内,医护人员耐心指引、调配穴位,不少市民边等边聊,场面“热”力十足。
“夏天一份力,冬天十倍功。”不少市民表示,三伏天贴天灸,已是他们年年都不落下的“夏季仪式感”。只为在这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良机里,给身体打好基础、为健康“添把火”。
年轻的宝妈蔡小姐,因颈肩不适前来贴三伏天灸。她兴奋地分享道:“生完孩子后,我鼻炎加重,往年冬天都会感冒。去年,我在省中医贴了4次,冬天都没有感冒。今年就继续来贴。”
在广州工作的邓女士是“天灸新粉”,她好奇地观察着周围,“广东同事推荐我来的,说我手脚冰凉、肩颈酸痛可能是体寒,让我来贴一下。”贴敷时,医护人员在她后背的脾俞、肾俞穴位精准施贴。她笑着说:“刚贴上凉飕飕的,现在慢慢热起来了!像有股暖流往里钻。”她表示三伏贴“出乎意料地火”,后面还会继续按时来贴全疗程。
一位在意大利念书来自福建的巫同学在网上刷到了天灸盛况,今年暑假专门从意大利回国,到广州来体验天灸。他说:“我一直太瘦,希望调理脾胃增个肥!听说会有点火辣辣的,好期待!”
无论是长年坚持的老广,还是刚刚入门的新朋友,大家都对这贴“顺应天时”的疗法充满信心和期待。今年的天灸首日,不仅是一场传统疗法的回归,更是一场全民健康的自觉行动。
一贴疏肝理脾、祛湿化浊,解暑夏烦忧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有潮湿闷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三伏天天灸”是以中医“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为理论依据,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天灸治疗,通过应用温经散寒、逐痰平喘、通络止痛的药物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温煦阳气、驱散内寒的作用,进而调节人体免疫力。
2025年三伏天比往年时间更短,但也带来了不一样的健康挑战。不少市民表示,今年明显感到“上火”“湿气重”“情绪烦躁”,再加上空调久吹、冷饮频频,咳嗽、鼻炎、关节痛、胃肠道不适等问题集中“找上门”。
岭南传统天灸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主任李滋平教授在接受采访介绍:“根据今年的气候与人群健康特点,广东省中医院天灸专家团队特别推出‘疏肝理脾+祛湿化浊’贴敷方案。我们在配方和穴位处方上,做了相应调整。穴位选心俞、肝俞、脾俞、阴陵泉等经典要穴,从疏肝调神、健运脾胃、化湿理气等方面综合发力,帮助大家调畅情志、强健脾胃、化解湿浊,助力市民朋友身心平和度夏。”
记者看到,一块块花生米大小的膏药,由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天然中草药组成,敷在穴位上时药香四溢,辛温通经,振奋阳气。贴灸仅需3-4分钟,成人保留30-45分钟。
非遗智慧焕新传承
天灸疗法是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的典型代表,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岭南天灸的重要传承单位,早在2017年就被认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为了让疗法更科学、更规范,医院团队不断完善天灸的治疗理论,结合岭南气候和人群体质特点,总结出“专病专方专穴”的治疗体系,出版了多本专著,并将其纳入中医教材。同时,医院还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天灸在哮喘、鼻炎、风湿、失眠、胃肠疾病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率超过70%,还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据了解,岭南天灸也走出国门,推广至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人次超过800万,成为广东中医的一张亮丽名片。
温馨提示:贴药日期,别错过
初伏加强 7月10日(星期四)
初伏 7月20日(星期日)
中伏7月30日(星期三)
末伏8月9日(星期六)
末伏加强8月19日(星期二)
采写:记者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陈佳佳 查冠琳 吴远团
视频剪辑: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潘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