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广东省新闻办与省教育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广东在全国首创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将系统推进“2+1”方案,打出AI教育“组合拳”,引发全国教育界关注。为何广东率先破局?学校如何应对挑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独家对话“2+1”方案研制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贾汇亮,探寻未来AI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可循路径。
穆肃:以提升素养为目标 培养面向未来的新质人才
“教育强国目标下,人工智能是必答题”
为何广东会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率先破局?谈及方案推行的背景,穆肃直言:“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社会需求。”她分析,当前教育改革虽强调核心素养,但实际操作中“知识本位”倾向仍存在,而数字技术的迭代正倒逼教育体系重构,要向着学生能力发展变革教学。“教育始终是面向未来的,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改变着世界,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不能再缺少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
“‘2+1’方案是广东省为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贡献的广东智慧和广东方案。”穆肃介绍,方案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如今要进行的人工智能教育不再仅是开设一门单独课程来进行,它成为融入学科教学的‘隐形纽带’。”例如,语文老师可以用AI协同写作教学,数学教师可通过算法模型解析和实现过程演示培养逻辑思维。
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开好一节“编程课”或“工具操作课”
方案在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其中,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等4个维度。穆肃提到,“所构建的素养框架实际上作为顶层设计,回答了学校应从哪些方向助推学生和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的自我发展。”
如今的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开好一节“编程课”或是“工具操作课”。穆肃举例,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开设多期“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中,老师需要的并不是一股脑地被灌输技术知识或进行软件工具的操作训练。“这很容易让老师们产生‘畏难’的情绪。令教师们丢掉‘技术焦虑’的前提是让他们明白‘学习这门技术真的有用,真的有实效,真的容易用起来’。”
在学生素养框架方面,穆肃表示,4个维度要求学生需建立对技术的辩证认知,“既不神化AI,也不抗拒其工具价值”;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计算思维与系统分析能力;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掌握AI伦理、数据安全等实践技能;在责任维度,需要强化学生技术向善的意识,避免“技术冷漠”。学校需打破“人工智能课=编程课”的误区,将其渗透至各学科。“当技术成为教学环节的自然延伸,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师生素养两条路径发力
针对学校应如何推进“2+1”方案落地,穆肃表示,方案实际上为学校提供了以师生素养提升与课程体系创新为双轨并行的发展路径。在师生素养提升方面,穆肃建议可组织教师观摩AI应用优秀教学课例,“亲眼看到技术如何解放重复劳动,才能打破心理壁垒”;同时,可鼓励教师从AI助力备课、生成数字教学资源、智能批改作业等低技术应用门槛环节切入,逐步过渡到重构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将人工智能融合进教学场景。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穆肃提到,方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层层递进,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原地踏步”学习。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对人工智能课程进行校本化创新。“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穆肃总结道。随着广东“2+1”方案的落地,一场以人工智能为支点的教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适应未来的技能,更在于在人工智能融入广东教育生态的背景下,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教育者的永恒命题。
贾汇亮: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革新
引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融合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实践应用中,逐渐重构教学形态与教师素养提升路径。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浪潮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执行主任贾汇亮指出,教师在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学,提升教学素养时,需要更注重基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场景化应用及教学成果产出等方式方法。
“人工智能素养空间”加速提升教师素养
今年4月,广东正式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生态,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在新的教育生态下,如何持续引领“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创新,持续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对此,贾汇亮给出了明确方向,他提出,学院正借着方案出台契机,基于“广东二师在线”教师培训平台打造中小学校“教师AI素养空间”,助力学校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人工智能与教学应用融合能力。“教师AI素养空间”将围绕教师应用场景通过案例指导教师主动应用,并在空间内对接AI智能教育平台与应用工具,打造教师一站式AI应用库。同时,还将建构线上素养空间与线下专题工作坊融合的培养服务模式,目前已在部分区域逐步开展AI素养空间试点校工作。
此外,“教师AI素养空间”将采用“整校推进”模式,即以学校人工智能环境为基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人工智能的研训与应用。贾汇亮介绍,更好的路径还是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自主应用,同时由学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学习进程,以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在学校的场景教学的落地成效。
AI+教育新生态下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在AI+教育新生态下,面对多维技术融合与智能工具的持续迭代,教育变革究竟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怎样的转型诉求?学院又该如何定义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图谱?
“现在老师最大的价值已经不在知识传授上”,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教学创新者”。贾汇亮认为,未来教师的创新素养将非常重要,需以师德为引领,综合理论素养、实践智慧和技术应用开展教学创新,实现在智能环境中“将学生培养为有目标的自主学习者,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贾汇亮看来,未来老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研究性学习或者研创性学习这样的教学课堂形态出现。而“人工智能+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既通过智能技术科学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每位学生量身制订学习计划,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都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学生也不用整体划一地集体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人工智能自主获取学习支持,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诊断与改进计划等。
据了解,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立于2016年4月,立足“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专注教师远程培训与数字素养能力提升。目前已发展为综合性教师培养基地,学院自2016年创院以来,承接多项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共建项目,通过与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一线中小学校合作汇聚资源和专家团队。贾汇亮透露,今年,学院还积极承担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专项培训项目的整体推进工作,目前,学院为每个区县设立线上研修工作坊,并要求各学校选派项目负责人或首席信息官参与研训。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