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企业:摒弃低价竞争“反内卷”;业内人士:没那么简单,还需培育高端品牌
进入7月,防水建材界“涨声”雷动。东方雨虹、科顺股份、北新防水、大禹防水等超过6家企业纷纷发布调价函,宣布上调旗下产品价格,涨幅普遍在1%至13%之间。对于涨价原因,有的企业坦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推高了生产成本,还有的企业称响应国家“反内卷”号召,意在摒弃低价竞争。
防水建材产品真能“提价增效”吗?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少数优势突出、客户稳定且议价能力强的企业或能达成提价共识,但全行业推动落实难度大。“反内卷”除提价外,还需培育高端品牌与产品满足高需求,或借助技术突破形成独特优势。
涨价信号密集,民用建材产品成调价新领域
从时间节点来看,防水建材企业此次的涨价信号尤为密集。
在一众企业中,东方雨虹率先涨价。6月16日,其全资子公司东方雨虹民用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产品调价函,宣布自7月1日起上调部分产品价格。其中,防水涂料价格上调3%至13%,美缝剂上调4%至9%,C0级瓷砖胶上调1%至5%(部分区域)。
据新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不到1个月,包括东方雨虹在内已有超过6家企业宣布涨价。此次调价涉及品类广泛,涵盖了防水涂料、美缝剂、瓷砖胶、卷材类等多个品类,整体涨幅集中在1%至13%区间。其中,防水涂料等个别品类调价尤为明显,最高涨幅达到13%。
成本推动是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上游化工品价格不断攀升,巴斯夫、科思创、万华化学等化工巨头相继上调MDI和TDI价格,而这两者在家具、家电、建筑等众多行业有着广泛应用。
下游企业此前也已开启涨价。比如,立邦中国从今年年初起上调内墙乳胶漆价格1%至3%。东方雨虹也曾发布工程建材集团防水产品调价通知函,称因防水产品所用的沥青、SBS等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自3月3日起对部分工程防水产品上调价格,预计涨幅为1%至5%。
对比之下,此前国内部分建材企业虽在工建领域调价,但受行业高度内卷等因素制约,对民建产品定价始终较为审慎。到了今年下半年,涨价潮已向民建产品蔓延。比如,科顺股份的全资子公司科顺民用建材有限公司便发布调价函,对旗下部分产品实施价格上调。
北新防水则在调价函中坦言,受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遂决定涨价。
有企业半月内两度调价,行业或难达成提价共识
与以往涨价潮有所不同,此次众多企业打出“反内卷”的鲜明口号。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资本市场将其解读为“反内卷”。在此背景下,有防水建材企业在半个月内连续两次发布产品调价函。比如,北新防水早在6月便明确,将上调防水涂料、民建卷材、瓷砖胶、美缝剂等民建产品价格;进入7月,其再度发布产品价格调整函,阐明此番涨价是积极响应国家“反内卷”号召,以此坚决抵制低质低价竞争的不良现象。
同样,东方雨虹在7月再发工程防水产品调价通知,函中明确提及此举旨在响应国家“反内卷”号召,摒弃低质竞争与“最低价中标”模式,以维护品牌及客户的长远利益。
有市场观点认为,东方雨虹等企业的涨价主要面向经销商。至于经销商是否会将提价传导至终端消费者,需视市场需求而定,不排除其因顾虑而不敢轻易涨价、自行消化这部分涨幅的可能。
大材研究首席分析师邓超明告诉新快报记者,此次有可能在部分企业间形成提价共识。主要是那种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客户相对稳定、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有能力做出上调价格的安排。但要在行业里形成与落实提价共识的还是比较难。就防水建材行业而言,东方雨虹、科顺股份、凯伦股份、北新建材等几家大型企业市占率在30%左右,要促成集体提价的共识并不容易。
业内人士:价廉物美才是真爱,涨价仍是个案
在市场大背景下,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防水建材行业在原材料价格频繁波动与运输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行业更一度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价格与盈利水平较以往大幅下滑,全行业承压明显。
从经营业绩来看,2024年,东方雨虹、科顺股份、凯伦股份、三棵树等企业的营收均出现同比下滑趋势。进入2025年一季度,部分企业这一情况仍未有好转。业绩承压之下,东方雨虹今年还遭到多家券商下调盈利预测。
不过,部分企业的毛利率并不算低。以东方雨虹为例,尽管其2024年毛利率为25.8%,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23.7%,较2021年之前普遍35%以上的水平有明显下滑,但仍高于部分同行。相比之下,2024年,科顺股份的毛利率为 21.8%,北新防水卷材业务毛利率17.1%,三棵树防水卷材业务毛利率仅14.2%。
相比毛利率,企业的净利润率更值得关注。东方雨虹2024年实现营收280.56亿元,但净利润率不到0.4%。东方雨虹方面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这一现象源于市场环境与自身转型的双重因素,其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新赛道业务带来的阶段性成本压力,对净利润率造成了一定影响。
东方雨虹方面还提及,本次调价已提前与核心客户充分沟通,注重节奏与区域差异,确保稳妥落地。此举在保障交付价值的同时,不会实质影响产品竞争力,反而有助于行业回归理性、健康发展。
但市场的质疑尚未平息,此番涨价能否赢得消费者认可,又能否真正支撑业绩?邓超明向新快报记者分析,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价廉物美是更为普遍的追求。有选择性地针对部分产品提价、针对高端品牌高端品质提价等,预计更为常见。
他认为,行业“反内卷”的路径并非只有涨价一条,既可以培育高端品牌,搭配质量与性能更卓越的产品,满足高要求客户及场景的需求;也可通过技术突破形成独特竞争力,在特定需求领域占据优势,从而自然增强议价能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