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对于每一位女性来说,乳腺健康至关重要。目前,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30万的病例,而中国每年的新发病例超过了42万,医疗负担沉重。”著名乳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表示。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粉红欢乐跑 奔向十五运”乳腺癌关爱公益跑活动在广州启幕,由廖宁教授领衔,亚锦赛女子100米及4×100米双料冠军梁小静、亚锦赛女子400米栏冠军莫家蝶共同领跑,数百名志愿者身着粉色运动服,沿珠江畔完成1.5公里的“最美江景跑”。
乳腺癌年轻化,防治须重视早筛与健康生活方式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肿瘤,中国每年新发病例超42万例。”廖宁指出,由于目前尚无疫苗或药物能完全预防乳腺癌,早期筛查成为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早期筛查意味着诊断前移,零期或一期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廖宁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984年她曾获广州市重点中学运动会女子100米冠军,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运动对身心的塑造作用。作为乳腺科医生,她见证过无数患者与病魔抗争的艰辛,始终坚信“运动是健康的重要处方”。她表示,眼下正值粉红丝带防治月,希望更多人关注乳腺健康——既要定期筛查、科学防治,也要养成运动习惯,用活力拥抱生活。
廖宁介绍,筛查需根据风险分层进行:普通女性40岁以后可每1~2年进行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遗传史、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则需缩短筛查间隔,3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并结合ctDNA检测、人工智能热成像贴片等新技术。“人工智能科技还可以根据肿瘤细胞与乳腺细胞的代谢差别而找出癌细胞,在癌细胞萌芽阶段发现异常,这将彻底改变乳腺癌的防治格局。”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廖宁解释,中国女性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已从过去的50岁逐步提前,这与雌激素滥用、工作压力大、熬夜、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而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则会影响身体代谢,这些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廖宁强调,年轻女性更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即使无法避免压力,也可通过运动抵消负面影响——现有数据证明,规律运动能显著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
精准诊疗能大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谈及治疗进展,廖宁表示,乳腺癌治疗已进入分子分型时代。“通过基因检测,我们能找到每个患者的驱动基因,如HER2、PI3K等,再针对性使用靶向药物,避免无效化疗。”她举例,部分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可通过口服药物进行慢性病管理,无需承受化疗的痛苦。“过去50年,化疗是主要手段,患者常面临脱发、器官损伤等问题。现在,精准诊疗让很多患者可豁免化疗,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廖宁举例称,在HR+/HER2-乳腺癌患者中,由于HER2低表达而无法受益于传统HER2靶向药物。针对这一人群,新型ADC(抗体偶联药物)实现了治疗突破。这类“子弹头式药物”由抗体、连接体和化疗药物三部分组成,通过抗体精准识别癌细胞表面的HER2蛋白,将化疗药物直接递送至癌细胞内,有望助力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相比过去50年的传统细胞毒药物,ADC药物的靶向性更强,副作用更低,已成为HER2低表达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对于存在PI3K基因突变的HR+/HER2-患者,既往因突变导致预后差、内分泌治疗耐药而缺乏有效手段。今年国内已获批的PI3K抑制剂,可直接针对该靶点发挥作用,使这类患者获得显著治疗获益。此外,针对AKT、PTEN等突变的新型药物也已在国内临床应用,进一步拓展了靶向治疗的覆盖范围。
廖宁表示,这种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不仅提升了疗效,更推动乳腺癌治疗从“广谱化疗”迈向“精准靶向”时代,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中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90%,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靶向药物的发展,乳腺癌治疗将向着治愈的方向迈步。”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