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11日,随着由中铁城建集团负责施工的D地块顺利通过联合竣工验收,标志着广州南沙庆盛安置房项目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庆盛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6.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35.5万平方米,安置户数10138套,是广州市此前在建规模最大的安置房项目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民生工程。其中由中铁城建负责施工的C、D地块,总建筑面积约61.9万平方米,含27栋高层住宅及幼儿园、商业等基础配套设施,安置户数3813套。
技术赋能:装配式建筑与绿色施工引领行业变革
庆盛项目采用全现浇外墙+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内隔墙的装配式方案,装配率达到51.4%。通过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高精度铝模板等模块化构件,项目实现了“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缩短工期的同时,产品质量也有保证,标准化、机械化程度高,有利于环保、节能、节材、节人力成本,而且施工现场不凌乱也不扬尘漫天。
不仅如此,庆盛项目还将“绿色工地”理念贯穿始终,应用建筑垃圾无废处理、装配式路面等多项绿色施工技术,实现绿色环保目标;使用水循环系统、LED节能灯具、利用短钢筋制作马凳筋、废旧模板制作花箱、混凝土余料制成检查井盖板等工艺,减少材料浪费;应用塔吊喷淋系统、扬尘噪声监测系统,实现施工现场“六个百分百”防尘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绿色、低碳”列为“好房子”核心标准,庆盛项目通过绿色施工技术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数字赋能:智慧工地打造管理新范式
项目引入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与移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共享、协同”的智慧工地信息化平台,实现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一卡式”劳务实名制通道,塔吊吊钩可视化和群塔防碰撞系统等实时监测屏,在庆盛枢纽区块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起重设备安全监控系统、劳务实名制管理模块确保施工安全与人员规范,用电监测系统自动开关电源,减少能耗浪费。与此同时,设备监测模块还增加了生物识别器,塔吊设置了“吊钩摄像头”进行吊钩及吊物的监测,精细化的系统管理更加直观地了解建筑工地现场各区域的详细状况,跟踪生产进度,检查工人的工作状态,加强对工地质量安全状况的掌控, 提前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
从设计到施工,项目将BIM技术贯穿应用到项目全周期,通过三维建模解决管线碰撞问题,减少返工,预演复杂节点施工流程,提升效率。他们严格落实样板先行制度,装修施工前利用BIM 技术对楼栋内的地砖、墙砖、吊顶和水电、消防管线等进行排布优化,模拟施工,所有工序样板经业主、设计、监理确认后进行大面积施工。他们还将 BIM+VR 应用到设计出图、样板展示、技术交底、作业指导、工序验收等各项流程,让施工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工序安全质量控制要求,提高现场施工安全质量控制水平。在C地块6号楼的建设过程中,从主体结构到精装修全程采用BIM技术管理,通过二维码追溯钢筋隐蔽工程细节,确保施工质量透明可查。
目前,项目已获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学习交流项目(原国家 AAA 工地)、广州市建筑工程安全文明绿色施工样板工地、湖南省质量信得过班组成果一等奖、中施企协工程建设质量示范级信得过班组等荣誉,通过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广东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评审,获评省、市级QC成果10余项。
人文关怀: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庆盛项目打破安置房“低标准”刻板印象,建造水准和使用的装修材料都已超过一般安置房标准,品质对标商品房。
不仅仅是将房子建好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庆盛安置区还配套了幼儿园、中小学和商场等基础设施,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力为回迁村民打造一个生活便捷、设施完善的居住环境。
为提升项目品质,他们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以创新为手段,着力依靠创新推进质量攻关,严格落实样板先行、工序交接检、旁站监督、实测实量、举牌验收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实施工人二维码动态管理、劳务队安全质量包保、积分制超市等创新举措,真正将各项管理要求和措施融入作业标准并落实到作业人员的操作中,实现过程控制全方位、立体化。还积极应用了“四新”技术,通过应用润泵剂、就地固化强力搅拌设备、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工艺、新型混凝土浇筑分隔工具等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施工质量。
在建筑方案上,使用“木棉盛放,流光溢彩”的设计理念,打造了木棉花幸福广场、旱喷戏水广场、水畔广场三大公共开放广场,创造文化载体的守护与延续,保留村民水岸记忆,还原村民喜爱的集会与活动空间,寓意幸福绵长。
为确保安置房质量符合民生期待,庆盛项目在验收前邀请了村民代表现场查验,就过程中发现的微小问题安排工人立即整改。村民代表在查验房屋时感慨:“以前听说安置房质量层次不齐,这次亲眼看到墙面平整、门窗严丝合缝,地漏排水速度快,心里踏实多了!”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唐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