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城2000多年,你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多少座城门吗?跟这些城门有关系的地名你又知道有哪些呢?有些貌似熟悉的地名背后究竟有段什么样的“古”?
本期《发现广州》,我们就来讲一讲广州的一条小巷“素波巷”,历史上因位于一座名叫“素波”的城门前而得名,而其“左邻右舍”也是故事多。
01
广州真正的城墙源于宋
提起素波巷,可能很多人会“懵”一下,这条如今短而小的巷子倘若不是生活居住在附近,恐怕还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或没留意。
素波巷就位于海珠广场附近的起义路旁,这个好听的名字来源于北宋时期,当时这里有座城门叫做素波门,这条小巷因为恰好在素波门前而得名。
与素波巷得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它南边那条名为“部前东”的巷子,巷子所在地曾经是清粤海关旧址附近,粤海关也被称为“关部”,于是“部前东”的名字就这么来的。
说到广州历史上曾经的城门,素波门绝对可以进入“第一梯队”。
这要从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三郡时开始说起,因为尽管秦在岭南设置了三郡,但当时督尉任嚣建立的“仅0.2公里见方,周长约0.9公里,面积约0.05平方公里”的“番禺城”(今北京路、仓边路一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任嚣城”,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只有“城”的“概念”,没有“城”的实质。
其后的历史时期一直到宋灭南汉,广州都基本上相当于是一座“无城池之城”,也就是说,在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广州就没修过城墙。
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才有官员提出得给广州修城墙了,不然容易出事。然而一拖拉,时间就到了1044年,这时因海上丝绸之路商船渐多,海盗也随之增多,没有城池的广州城一旦出事,那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于是修城墙之事终于被提上日程。
宋时广州最主要的修城成果是重建了子城,也叫中城,主要是在南汉国基础上修建的,即现在的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一带,设了镇南、冲霄、行春、有年四座城门。随着时间推移,广州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又新建了东城,与子城连为一体,设迎熏门、拱辰门及震东门三座城门。再到公元1071年,时任广州知州又主导修建了西城,设城门九座,素波一门便是这西城九门之一,至此东西两城与子城正式连为一体,共有城门十六座,一时间“珍货齐集,番汉杂居,一派繁荣景象”。
宋“三城”到了明代,由于广州进一步发展,原来的城池面积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于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把三城打通,合为了一城。
随后广州城继续向北、向南延伸,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又修筑东西翼城,至此明清时代的城门共计有十八座,其中仅有四座城门大致与宋城门所在位置相邻或相若,从此之后广州城墙再无增筑,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919年。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拆城墙,筑马路,轰轰烈烈,今天广州城内的明城墙仅余越秀山上的1000多米。
02
融进校园氛围的“小红楼”
漫步素波巷,位于素波巷30号的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园里,一栋红砖绿瓦两层楼的建筑非常夺目。
1921年3月,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活动地点便主要集中于此。在这里,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了广东省首个党支部,开办了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培养出大量杰出党员干部,使得革命曙光从这里徐徐升起,照遍整个南粤大地。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是陈独秀在主管广东教育期间,为实行教育改革而创办的一所新型公立学校;在陈独秀看来,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而改造社会,就要大力开启民智,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也是广东早期党组织重要的活动阵地,实际上是党培养理论、宣传干部的学校。在陈独秀和广东早期党员的努力之下,宣讲所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发生了联系,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正如陈独秀所说,创办宣讲员养成所的宗旨“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造就将来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
现在的“小红楼”是按原貌复原版的“小红楼”,原建筑在战火中被毁,修复后的“小红楼”融进校园氛围,见证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
03
起义路最初叫“维新路”
素波巷的一头挨着部前东,另一头连着高第街,靠近部前东这一边还与另一条东西向的巷道呈相交状,巷道名为“维新横”,这路名背后还有段“古”。
维新横可以视为一条“连接线”,一边连着素波巷,另一边连着起义路。全长1220米、以海珠广场广州解放纪念碑为起点的南北单向线路起义路,广州人应该大都不陌生,不过最初,起义路并不叫“起义路”,它叫“维新路”,1919年这一带拆清代抚台衙门、按察司等机构,开辟成路,取“维新变革”之意命名为“维新路”。
1966年,为纪念1927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攻克当时位于维新路的国民政府广东省立公安局,并在此宣告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当时中国在大城市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这才更名为“起义路”并沿用至今。
故如今你所见到的“维新横”这一路名,便成为历史变迁下留存的鲜活凭证,路中间地带修建了口袋公园,供社区居民游人等落座休憩。
面对口袋公园的左手边,维新横6号是中共广州市委(特派员)旧址——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共广州党组织由市委制改为特派员制,采取单线联系、纵深配备的方式,把党组织完全隐蔽起来,维新横6号二楼就是当时特派员的秘密办公地点。
一圈走下来,可以在维新横与素波巷交会处的走潮酷路线的咖啡馆MAHU Coffee小憩,一边叹着咖啡馆小帅哥推荐的手冲,一边可以慢慢回味往日故事,看夕阳西下,时光匆匆,岁月悠然……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