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单独达标≠叠加合格
市面上人造板名目繁杂,众多产品为迎合消费者环保需求,打出“零醛”“无醛”“净醛”旗号。然而,这些标榜 “无醛添加”的板材,真如宣传般安全无害?即便一平方米的板材环保达标,满屋子累积后还能合格?
新快报记者最近走访发现,市面上“无醛添加”的环保板材,主要指的是添加了“MDI生态胶”。有品牌销售直言,自家标注“无醛添加”的板材,并非完全不存在甲醛释放,只是符合甲醛释放限量指标的限制要求。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在选购家具关注单品环保等级之余,还需多维度评估空间整体空气质量风险。
“无醛添加”≠无醛:仅指生产未添甲醛,板材仍可能含醛
板材按材质分类可分为实木板、人造板两大类。按成型分类可分为实心板、夹板、纤维板、装饰面板、防火板等。区别普通板材、环保板材往往更强调其在甲醛释放量的控制能力。但销售人员口中的“无醛”往往表述得模棱两可。
新快报记者在广州一家商场看到,多家定制商家货柜上各式板材林立,贴着“无醛级”“无醛添加”等标签。“我们最新的板材产品为‘无醛级’,与环保等级较低的第一代产品相比,整体价格贵约5000元。”有销售人员介绍道。有品牌则表示:“相较于二线品牌,我们的封边技术更为出色。要知道,甲醛含量的有效控制主要依赖成熟的封边工艺,而这恰恰是很多小厂难以企及的。”还有销售称,自家“无醛添加”板材所用的MDI生态胶,是目前较为环保的黏合剂,广泛应用于航空、家电及医学等领域。
据公开信息,国内MDI生态胶的主要生产商为万华。认证主体为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在今年7月推送的一篇文章中提及,“MDI零醛添加技术能让板材生产全流程杜绝甲醛添加,经检测甲醛释放量趋近天然木材,远超国标ENF级(0.025mg/m3)标准。”
不过,不少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不存在绝对无醛的板材。深圳住绿科技总经理郑植月告诉新快报记者,添加MDI生态胶的板材并不能完全不含甲醛,因为木材本身含有微量甲醛,且“无醛添加”仅指生产过程中未人为添加含甲醛胶黏剂。目前技术条件下完全“零甲醛”的板材并不存在,所谓“无醛添加”产品仍需通过生产工艺控制甲醛释放量。另外很多厂家为了通过检测而使用添加剂,其主要用途是封闭甲醛,但添加剂本身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或者苯系物,而国家的板材标准只有甲醛这一参数。
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创会会长顾士明同样认为,经过处理的板材,无论是用胶水、涂料还是油漆,都可能产生甲醛。消费者若要进一步确认所购板材满足的环保等级,需结合检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估。
甲醛成板材抽检 “重灾区”,销售人员坦言仅对送检板材负责
从历年监管抽检结果来看,甲醛始终是板材质量的“重灾区”。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8月发布的“2023年家具、建筑门窗等5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的通告”显示,在人造板这一项,抽查发现32款产品不合格,其中甲醛释放量不合格的有21款。
今年7月发布的“2024年广州市人造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也提到,标称为广东美亚环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胶合板,因使用的原材料胶水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导致甲醛释放量不合格。
事实上,人造板及其制品的甲醛释放量标准经历多次迭代升级,在限值严格性等方面的要求并不低。早在20多年前,我国首次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并分别规定了E1级限量要求为可直接用于室内的人造板,E2级限量要求为必须饰面处理后允许用于室内的人造板。
之后这一国标经历了数次调整。2017年颁布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2017),剔除了E2级别,同时提高E1级甲醛释放限量要求,规定其限值为0.124mg/m3。2021年10月1日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39600-2021《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量分级》在前述标准的基础上划分了E1级、E0级(限量值≤0.050mg/m3),并首次提出ENF级(限量值≤0.025mg/m3)。
今年5月30日,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580-202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发布,并于2026年6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首次将E0级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自2021年相关推荐性国家标准颁布后,不少厂商及品牌宣称其新型板材已超越ENF级标准,这一点在头部全屋定制品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虽然板材标注“远低于国标ENF级”,但有不少企业对其环保性保持谨慎态度。“我们无法保证这款板材完全不含甲醛。产品出厂前会进行环保检测,查看甲醛释放量是否低于ENF级标准,我们仅对当时检测的板材是否达标负责。”有品牌销售人员坦言。
合格产品仍有“叠加污染”风险,建议板材总面积不超地面3倍
记者梳理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案例发现,消费者即便购买了符合国标的合格板材,仍可能面临空间“叠加污染”的风险。
那么,消费者如何合理选择板材使用量?中国林产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家居人造板材健康消费指南》提供一个测算方法:在一个净高3米面积10平方米的房间内,若要满足国标室内空气质量要求,使用E1级板材的最大面积约为8.5㎡;升级到E0级,可使用约21㎡;升级到ENF级,可使用约42㎡;采用“无醛人造板”(生产过程中不施加含醛胶黏剂的板材),可使用约52.5㎡。当人造板中极限甲醛释放量未检出时,该板材室内使用量不受限制。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全屋定制通常按照投影面积计算,例如业内常见的“全屋定制22平方米19800元”套餐,主要适用于约90平方米的两房或三房户型,这个价格基本可覆盖衣柜、鞋柜、电视柜、餐厅柜等空间的柜体定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测算并未涵盖地板、墙漆等其他潜在甲醛释放源。郑植月指出,评估空间甲醛风险需综合考虑。一是空间承载率,一般是建议板材使用总面积不超过地面面积的3倍(含家具、地板等);二是叠加效应,包括主材及辅材(尤其粘胶剂、玻璃胶、发泡胶等)的叠加。比如有些房间使用的是瓷砖,瓷砖本身没问题,但瓷砖胶环保性能差也会导致房间的VOC有超标风险。建议有条件做下模拟计算。三是通风条件,通风不佳或者密闭空间应减少30%-50%的板材用量。另外,如果有易感人群如孕婴,应提高空气质量要求,减少木作板材的使用。
律师
合同应明确环保标准 甲醛限值等内容
在甲醛超标问题的维权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面临着多重阻碍,包括污染因果关系难认定、检测结果效力存争议、举证经济成本高等。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律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行法律未明确规定“叠加效应”导致甲醛超标的责任分配,但司法实践中会结合合同约定(如是否承诺整体环保)、板材是否符合自身标准(如ENF级)及消费者是否尽到通风义务等综合认定责任。
他进一步指出,司法实践中,合同是认定责任的主要依据,因此应在合同中明确板材的环保标准、室内空气的甲醛限值、超标后的整改措施及违约赔偿责任等内容。同时,证据留存至关重要:需保存好相关宣传资料,如商家“远超ENF级”的广告、微信聊天记录及销售人员的承诺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经CMA认证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时需注明检测标准、检测时间(如装修后通风天数)及检测点(如卧室、客厅等);此外,还要保留板材购买合同、付款凭证、安装记录等,以证明买卖关系。出现问题时,在取证基础上可先与商家协商更换板材、承担除醛费用或赔偿损失;协商不成可向环保部门或消协投诉;仍未解决可起诉,主张惩罚性赔偿或侵权赔偿等。
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