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青翠稻田绵延如毯,客家老屋重焕新生。梅州大山深处,曾是寂寂无名的客家小镇——平远县东石镇,如今处处涌动着生机。在广州文旅力量持续的精准“点化”下,这片土地上的生态与文化宝藏,正从“沉睡”中“苏醒”,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盛夏七月,东石镇灵水村的田野一片繁忙。百亩连片的水田里,村民们抢抓农时,播下希望的种子。“多亏了广州来的工作队!”灵水村产业基地负责人吴海丰喜上眉梢,“他们帮我们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多亩土地,搞起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烟叶、水稻、花生轮着种,地盘‘活’了,效益上来了!”他口中的工作队,正是广州驻东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土地租金加上务工收入,村民们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灵魂?这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驻东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发志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位村民们口中的“贴心书记”,脚步踏遍了东石的山水人文。从毓秀书院到林钦才故居,从丰泰堂到锅叾交通站旧址,再到车子岗大湖背……丰富的红色遗迹,就是最珍贵的“教材”。为此,王发志伏案数月,精心撰写红色秘密交通线讲解词,串联起散落的珍珠;他悉心规划全域旅游路线,更以景区标准活化经营毓秀书院——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如今已成为热门的红色“打卡地”,党员干部、村民乡亲、中小学生纷至沓来,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沉寂已久的红色记忆在此刻激荡回响。
教育的种子,同样在帮扶中生根发芽。那条连接东石镇铁民中学与中心小学的新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传祺状元路”。它凝结着工作队的心血,一改往昔泥泞拥堵的模样,变身宽阔大道,人车分流,不仅大大缩短了上学路,更扫清了安全隐患,铺平了孩子们的求学成才路。
东石镇的华丽蜕变,是广州与梅州近二十载对口帮扶、特别是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早在2003年,穗梅两地便结下了帮扶情缘。2013年,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正式成立。多年间,旅游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广州文旅力量持续输出,在这片粤东热土上书写深情厚谊,筑起一座无形的“文旅连心桥”。
文旅消费帮扶,激活内生动力。“百万老广游梅州”的盛景多次上演。通过策划精品线路、组织特色活动、打通高铁自驾等多元通道,源源不断的广州游客涌向梅州山水田园,一条串联两地精华的“特色文化长廊”应运而生,文旅扶贫与消费扶贫的桥梁越筑越牢。
文化润心,精准滴灌。昔日省定贫困村——梅江区西阳镇太平村与五华县岐岭镇黄福村的蝶变,便是文化帮扶结出的硕果。自2016年起,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靶向发力,一场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的及时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家园,滋养了脱贫致富的志气,助力两村如期“摘帽”。知识的桥梁也在延伸: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在梅州设立分馆,送来近3万册图书,定制电子资源大厅,优质的数字资源跨越山海,滋养着求知的心田,两地文化骨干的交流培训也更加频繁深入。
超越岭南,赋能四方。广州文旅的力量,不仅在本土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省的乡村振兴“赋能网”,更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西北边陲与雪域高原。机制上,与湛江、龙岩等十多个地区携手,共建文旅协作平台,织密常态化协作网络。推广上,借力广州国际旅游展、地铁人流高峰等黄金窗口,累计为帮扶地区“亮出”超500块优质广告,组织跨省推介30余场,强力引流客源。交流上,粤剧的婉转、芭蕾的优雅、非遗的魅力,在新疆疏附、西藏波密的舞台上绽放,超百场“文化润疆”“粤藏情深”惠民演出,温暖了20余万人次的心。广州图书馆体系的“知识春风”,吹遍湛江、清远、梅州等地分馆,累计配送图书近30万册,分享数字资源超15TB,助力清远首获“国家一级图书馆”桂冠,实现历史性突破。资金支持精准到位,近五年投入文旅帮扶资金超2000万元,靶向投入宣传推广、非遗保护、人才培训,每一分钱都浇灌在希望的田野上。
截至目前,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深耕下,一幅宏大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它跨越9个地市、3个县区、2个重点村镇。从梅州葱郁的山林到新疆广袤的绿洲,从岭南古朴的村落再到西藏圣洁的雪域,沉睡的资源在文旅的“妙笔”点染下苏醒、活化,共同绘就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