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前,在广州市荔湾区驻畲江镇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的全力支持与协助下,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双百行动”团队联合梅县农业农村局、滨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赴畲江镇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畲穗公司”)开展精准农业科技帮扶。协助畲穗公司推进丝苗米绿色食品认证、测定太湖航天农业村稻蛙共生基地的蛙苗种类、数量及分布范围;为水库鱼类养殖提供问题诊断与改进建议;实施无人机旱稻萌发种子飞播……通过系列举措,深化“双百行动”,加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当天,双百团队与工作队共同协助畲穗公司进行丝苗米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一管理,旨在认定符合无污染、安全标准的优质食品。该认证要求产品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执行标准化生产流程,并实施全链条质量控制,其标志(由太阳、叶片和蓓蕾组成)象征着环保与安全。梅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现场检查了畲穗公司的生产操作规程(涵盖种植与加工)以及“基地+农户”模式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与农户清单、管理制度)、产品执行标准、注册商标文本、营业执照以及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相关材料。随后,团队与梅县农业农村局人员一同前往太湖航天农业基地和叶华甘薯基地,实地调研丝苗米与甘薯的生长状况及种植生态环境。其间,团队还同步测定了太湖航天农业村稻蛙共生基地的蛙苗种类、数量及分布范围,为该区域旱稻种植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随后,团队还前往叶华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养殖面积60亩,主要养殖赤眼鳟,兼养草鱼、鲢、鳙等,共计约30万尾)进行调研。
畲穗公司相关负责人反映,水库养殖鱼类夜间频繁出现“浮头”现象(即鱼类因缺氧浮至水面吞食空气),虽尝试增加增氧机和投放增氧丸等措施,但效果不佳。
团队与滨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场勘查发现,主要问题在于鱼类养殖密度过高以及增氧机分布不均所致。浮头现象不仅影响鱼类生长速度,严重时更会导致大批死亡。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提出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增氧机布局、加强水质调控以及适量使用过氧化氢等增氧剂等具体建议和措施。
结束水库调研后,团队随即在太湖航天农业基地实施了无人机旱稻萌发种子飞播。此项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当地农业生产向智慧化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无人机播种可实现厘米级的精量控制,严格按预设路线、行距和密度均匀作业,其效率远高于传统种植方式。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刘雄军 张思波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