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七月流火,广州“科普之夏”千场盛宴正酣。今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多部门启动“广州科普之夏”主题活动,打造“百馆联动、千场活动、百万人参与”的暑期科普盛宴。
活动涵盖八大场景,包括“乐享研学之旅”“走进重点实验室”等,通过公益与市场化结合的模式,推动科普与文旅深度融合。
市科协副主席倪玉根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构建“广州特色科普生态圈”,全年提供超30万个免费名额,并通过“科普广州”云平台实现“线下体验、线上延续”的全时服务。
近日,新快报记者随机走近两场活动,体验其中乐趣。从儿童公园的绿创空间到广州图书馆的极地世界,从兰科植物的生存密码到北极科考的声学奥秘,科研工作者化身“自然导师”,以专业底色与趣味表达,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跨越陆地与海洋的科学之约。
兰科奥秘“破圈”启蒙
广州市儿童公园绿创空间迎来了一场自然教育盛宴——“童心探自然之博士科普进公园”系列课程首期活动“智慧之花”,以兰科植物为钥匙,为孩子们打开植物界的科学秘境。
儿童公园绿创空间内,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研发员陈红博士以“智慧之花”为主题,揭开兰科植物的生存密码。从依附岩石生长的“安居术”,到吸引昆虫传粉的“小伎俩”,再到轻如尘埃的种子如何跨越千里繁衍,一个个趣味问题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兰花没有泥土也能活?”小参与者举手追问,陈红博士随即通过幻灯片展示兰花根系的特殊结构,让抽象的“附生特性”变得触手可及。
陈红博士深耕观赏植物分子机制研究多年,主持5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在兰科种子萌发机制领域成果颇丰。她特意将科研视角融入科普:从“附生兰如何在树干‘借居’”到“花色形成的基因密码”,用显微镜下的科研图片与现场观察呼应,让孩子们触摸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的真实感。
“兰花的智慧藏在亿万年演化里。”陈红博士的讲解既有科研严谨性,又充满童话般的想象力。当孩子们了解到“有些兰花会模拟雌虫外形吸引雄虫传粉”时,席间爆发出“植物也会‘演戏’”的惊叹,科学思维的种子悄然萌芽。
本次课程是广州“科普之夏”千场活动的缩影,更开创“博士进公园”的科普新范式:将实验室搬入自然空间,让科研工作者成为“自然导师”。据了解,“童心探自然”系列将持续解锁植物学、昆虫学、生态学密码,后续还将带领孩子探索珠江岸生态系统、解码城市绿地昆虫世界,打造“公园+科研+教育”的立体科普矩阵。
“没想到公园里有这么专业的自然课!”现场有家长感慨道,原本以为是“哄娃活动”,却被博士对“兰科种子萌发真菌种类”的细致讲解震撼。这种“科研级科普”的下沉,正让广州“科普之夏”突破传统框架,成为连接学术前沿与公众求知的桥梁。
北极科考“登陆”广州
作为“广州科普之夏”千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由广州图书馆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推出的“蓝色星球的奥妙”科普系列活动于近日启动。
这场将北极科考“搬进”暑期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科考故事分享、模拟科考船生活、海洋声学互动实验等环节,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极地科学的大门,成为广州“科普之夏”中“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北极浮冰上,我们曾通过水下麦克风捕捉到座头鲸‘唱’了40分钟的‘歌’,经过专业人员分析后,发现这是它们在呼唤同伴。”活动主讲人、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研究室副主任陈焱琨博士分享道,用充满画面感的经历拉开序幕。她提到,适合孩子的科学启蒙,往往藏在这些鲜活的科考瞬间里。“孩子们不需要先记住复杂的术语,而是先被自然的神奇打动。”
与传统科普讲座的单向知识灌输不同,本次活动将“科考现场”搬进广州。除了演示中听到不同的“声音”外,青少年在“海洋声学互动区”,通过调整音乐频率,亲眼体验“声音”的力量。这种场景化教学打破了“科学遥不可及”的距离感。正如“科普之夏”八大场景中“乐享研学之旅”的设计理念,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实验中验证猜想,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科学启蒙。
如何让深奥的极地科学既“靠谱”又“好玩”?活动团队在筹备中找到了平衡点:科学性上,所有内容均源自南海调查中心的真实科考影视;趣味性上,则通过“科学故事化”“原理游戏化”实现转化。
据了解,市民可通过“科普广州”公众号了解并预约参与活动。这个夏天,从北极冰层到海洋深处,从实验室到云端,“科普之夏”正以多元形式点燃青少年的科学热情,让科学探索成为暑期最闪亮的主题。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实习生贾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