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传承龙船精神,赓续文化血脉。这个暑假,华南师范大学商舟叠韵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聚焦“叠滘龙船非遗文化创意与保育”,以探索国际化传播为定位,组织21名同学在佛山叠滘地区开展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街巷、对话多方,以青年视角探索叠滘龙船非遗文化从在地传承到全球传播的路径。
实践启程 初探叠滘龙船非遗传承现状
深入街巷,用脚步丈量龙船文化。7月11日团队初抵叠滘,便兵分两路进行调研实践。
调研组沿龙船河道走访居民、游客,记录非遗传承的在地生态;实践组则聚焦社区商业业态,与返乡创业的咖啡店店主深入交流,捕捉龙船文化与消费场景融合的细节。
团队人员表示,周边咖啡店店主已尝试用“龙船主题装饰 + 主题文创”吸引客流,但缺乏系统规划——如观赛高峰期的人流疏导、文化讲解的标准化输出等。“有店主告诉我们,每年端午前,店里总会挤满国内外游客,俄罗斯、德国的客人会指着墙上的龙船装饰问个不停,还会买走龙头钥匙扣、龙船冰箱贴这些文创产品。”但在比赛日,店里最好看比赛的二楼平台,往往早 8 点就人满为患,10 点管制后,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挤不进来。
与此同时,“路窄、人挤、导视乱”是实践团与店主们共同关注到的问题。
关于传播,有店主表示,自己曾教外国游客说“叠滘”方言,对方拍视频发在社交平台,“用他们的方式邀请朋友来看龙船漂移,这比我们主动宣传更有效。”
这些细节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叠滘龙船文化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吸引力,但“流量转化”与“体验优化”仍是待解课题。
专家对话 解码龙船文化的创意与保育密码
走访中,实践团与MADA s.p.a.m.&达马生活合伙人张涛先生,围绕“龙船非遗的保育、创新与国际化传播”展开深度对话,为团队实践方向提供了专业指引。
叠滘龙船火了,但如何让游客不仅“来看”,更能“留下”?在张涛看来,从“流量”到“落地”,文化传播需扎根在地价值。“要把流量经济变成落地经济,得让文化与居民生活、商业场景深度绑定。”
张涛先生以意大利城市威尼斯为例:“狭窄街巷的人流管理,关键在‘视觉引导’与‘功能分流’。”他具体建议:补充清晰的多语言导视牌;梳理零碎巷道,拆除部分遮挡建筑形成 “视线通廊”。
他认为,老建筑、老河道是文化的“形”,竞技精神与社区认同才是“魂”。张涛特别强调,保育不是把文化封起来,而是让它在创新中活下来。
聚焦国际传播:青年需做文化的“活载体”
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和国际商学院的实践团队,“用国际语言讲好龙船故事”是青年们的使命与担当。
通过实地走访和专家建议,实践团成员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播离不开硬件支撑,后续可有意识结合专业知识与团队能力,从青年角度出发,为社区提供“导览视觉设计”及“国际化传播”等文化保育优化方案。
如此同时,要擅用创新思维设计更多的“文化接口”,挖掘叠滘龙船文化的精神内核,搭建青年传播矩阵。比如多语言导览手册、龙船主题研学路线,让国际友人愿意来、能看懂、主动传。从而拓宽叠滘龙船文化辐射维度,实现龙船故事的国际化传播。
正如张涛先生所言:“乡村的尊严,藏在干净的玻璃杯里,更藏在年轻人愿意为文化弯腰的态度里。”实践团将持续以青春之力,让叠滘龙船非遗文化在保育中扎根,在创新中远航。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商舟叠韵实践团 通讯员 陈湘仪 张茗林 陈彦青 卢炜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