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打开手机就能办社保,企业办事少填三张表,深莞两地办事一个标准……日前,《东莞市加快推进“一网通办2.0”建设 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出炉,从办事流程到服务渠道全面升级,带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便利。《方案》聚焦“高频事、企业事、民生事”,用具体举措让政务服务更对群众和企业的“胃口”。
办事指南“白话化”“一件事”一次搞定
《方案》明确,2025年底前,国务院部署的“一件事”重点事项将全部落地,东莞还会新增4个具有本土特色的“一件事”,如“个人身后”“建设项目开工”等“一件事”,都将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
办事指南也迎来“翻译”。所有高频事项指南都会配上“白话版”注释和材料范例,比如“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会明确告知办理前需做好确认标准地址、经营范围等准备,梳理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答疑,让群众一眼看明白。
同时,全市统一知识库将同步更新,确保窗口人员、12345热线话务员对同一事项的解答口径完全一致,避免“各说各话”。
审前服务也更贴心了。不管是去政务大厅还是拨打12345热线,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帮你梳理材料、预判问题,减少“跑空趟”。比如办理社保转移,审前服务工作人员会一次性告知需要的转移凭证、身份证等材料,甚至提醒“深圳的参保记录可在线调取”,让准备更精准。
线上线下一个平台 92%事项全程“网办”
对于市民来说,以后办事不用纠结“线上还是线下”。《方案》提出,不少于100个可网办事项将统一通过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申办,线上提交的材料线下窗口直接认,线下填写的信息线上自动存,避免“重复提交、二次录入”。
全程网办范围大幅扩展。除了法律法规要求和场地限制的事项,其余事项全程网办率要达到92%。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等简单业务“秒批秒办”,内资企业设立登记、就业登记等高频业务已实现全流程网办。电子证照、电子档案会自动归档复用,同一企业或个人的历史材料不用重复提交。
“办不成事”也多了专门渠道。12345热线将开通线上莞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对企业群众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办理事项的问题提供线上反映渠道,确保“事事有回音”。
企业服务“一站式” 政策兑现更快捷
“企莞家”平台成企业“贴心管家”。所有涉企政策都会“零时差”进驻平台,企业登录后能精准匹配符合条件的补贴、优惠,还能在线申报。
今年内,不少于80个涉企政策全流程通过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申报、审批,提供线上线下一体的政策咨询、查询匹配、申报服务。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再提速,“竣工即交证”将成常态,联合验收、不动产登记等环节整合为“一件事”,项目竣工当天就能拿到不动产权证。
社会投资项目“一张图”管理持续深化,企业通过工建网厅就能完成从立项到验收的全流程办理,还新增了“草稿箱”功能,填报中途可随时保存。
“莞家代办”服务扩面。不仅工程建设项目,所有企业都能享受代办服务,从材料梳理到审批跟进全程有人帮办。今年将新增30个项目纳入“代办+专业指导”,企业只需专注生产经营,跑腿的事交给专业团队。
深莞办事“同标准” “每周一题”机制铺开
深莞融合再升级。年办理量前十类高频事项将与深圳“同事同标”,比如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存量房转移登记等事项,实现深莞两地标准相同。同时探索办事结果通取、绿色通道互认,在深圳或在东莞已取得“绿色通道”优先服务资格的群体将可在两地无差别享受优先服务。
12345热线更高效。“每周一题”调度机制全面铺开,市级全年将解决50个疑难问题。针对重复投诉、难解决的问题,建立第三方评议机制,探索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律师、群众代表等力量,推动实质性解决。
基层服务也将更规范。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将统一设置“进门即见”的导办台,工作人员经服务礼仪和业务培训后上岗。
年底前,全市办事平均等候时长、一般事项平均收件时长将控制在10分钟内,复杂事项不超过30分钟,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从“能办”到“好办”,从“单个办”到“协同办”,东莞“一网通办2.0”的每一项举措都瞄准企业群众的办事痛点。接下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政务场景、跨域服务持续拓展,东莞政务服务将实现从便捷到智慧的质效跃升,最终转化为企业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