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与绿色信贷协同推进
上市公司信披新规自7月1日起施行,首次从部门规章层面规范可持续发展报告。随着A股可持续发展报告强制披露主体范围不断扩容,多家上市银行今年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前过渡。新快报记者梳理A股上市的6家国有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披露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发现,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披露覆盖面持续提升,但指标一致性仍存在优化空间。此外,15家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余额均实现同比增长,然而普遍出现增速下滑的现象。随着政策、实践与国际标准的演进,银行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正从“合规”向“价值创造”进阶。
【温室气体排放】
3家银行排放总量同比提升 总体披露仍存优化空间
降低自身运营碳排放已成为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本次梳理的15家银行均披露了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情况,统计口径均为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总量。一般而言,范围一包括燃料煤等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范围二为电力和外购热力及冷量导致的间接排放。
从总量来看,有4家银行去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超过百万吨,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为213.89万吨、187.56万吨、130.77万吨、121.56万吨;招商银行等7家银行的排放总量超过10万吨但不足百万吨;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的排放总量分别为6.39万吨、5.63万吨、4.93万吨、1.99万吨。同比来看,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排放总量较2023年上升,增幅为9.8%、5.3%、3.1%,其余12家银行均同比下降。
虽然近年银行业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披露覆盖面在提升,但指标一致性仍存在优化空间。就温室气体排放的范围三而言,8家银行作出披露,其中农业银行等为首次公布。具体来看,农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先行核算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类别1即外购商品和服务中的城市用水。中国银行表示,2024年披露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量类别5即运营中产生的废物,未来将有序拓展对其他类别数据的披露。
有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范围三数据的缺口较大,成为银行计算融资排放和制定减排目标的技术障碍。
【绿色信贷】
工商银行总量和占比均领跑 14家银行同比增速下滑
同属环境绩效指标之一,绿色贷款余额反映出银行在低碳经济领域的信贷资金配置规模。本次梳理的15家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余额均实现同比增长。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6万亿元,领跑行业,同比增长11.10%。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均超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90%、20.99%、31.03%。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总量稍逊,分别为8926亿元、7817亿元。股份行方面,平安银行和浙商银行总量处于落后位置,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1578亿元、24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00%、21.78%。
虽然绿色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但部分银行2024年的绿色贷款余额占比较低,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邮储银行分别为4.68%、7.09%、7.27%、8.77%。最高为工商银行,占比约21.15%。
更为普遍的是,除了华夏银行,其他14家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增速明显下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的同比增速均减少超20个百分点,农业银行由50.10%降至22.90%,中国银行减少25.31个百分点。往前追溯,2022年国有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增速均超33%。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朱晨晨指出,随着绿色信贷市场的逐步成熟,早期容易推进的优质绿色项目基本已被开发,后续可挖掘的新项目在开发难度和成本上均有所增加,导致信贷投放增速自然回落。同时,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布局后,现阶段需要更深入地融入产业转型的各个环节,这使得绿色信贷投放节奏趋于平稳。
【监管趋势】
4家银行被新纳入ESG强制披露企业 行业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建设推进
自2025年7月1日起,证监会修订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施行,规定上市公司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在A股可持续发展报告强制披露主体范围不断扩容的当下,上市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更应深化社会责任实践,以作表率。去年4月,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明确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和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由此,银行业ESG强制披露企业由2024年初的21家增加至25家,总体分类为6家国有行、9家股份行和10家城商行,增加的银行包括华夏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
据了解,相较于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的领域更加广泛、数据更加翔实,尤其是增加了重要性议题识别与分析,因此编写难度有所增加。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推出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属于提前过渡以适应监管新规。
放眼国际,银行业气候信息披露标准正加快建设的脚步。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基本建立,企业披露信息的积极性、披露质量和披露能力有效提升。6月13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发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自愿披露框架》,标志着全球银行监管机构在建立统一气候信息披露标准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该框架将披露内容的重点从“气候影响预测”转向“减排目标”。
毕马威中国在研究中指出,银行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正从政策推动向实质进阶。在“内容更全”的基础上,银行更需探索“做得更实”“讲得更清”的路径,在可持续管理与信息披露方面持续发力。银行应聚焦加强与气候相关的量化目标设定与成果披露;结合ISSB、PCAF等国际准则和标准,优化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管理策略、核算机制等。社会层面,完善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量化指标体系,进一步关注对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带来的实际效益,并将社会范畴的相关绩效指标纳入披露体系。治理层面,将ESG要素纳入绩效考核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从高管层逐步向中层管理及业务条线延伸,形成全行驱动的激励与问责机制。
近期行业ESG事件
1
1月26日,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因违规开展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等被罚560万元。
2
4月3日,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因授信管理不到位等被罚640万元。
3
5月15日,恒生银行回应裁员传闻称,近期正进行业务调整,受影响的员工数目占银行核心业务员工总数约1%。
4
6月,平安银行分支机构“存5万送LABUBU”的活动被监管部门叫停。
5
6月,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侵害用户权益等,星展银行、龙江银行、乌海银行、海峡银行等银行App被通报。
6
6月5日,花旗集团宣布,将精简其位于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约3500人,同时还有约500名由第三方提供的人员也将受到影响。
7
7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其在对二级资本债券项目自律调查过程中发现,发行人广发银行涉嫌存在引导价格等情形,协会正进一步查实。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