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义诊、
乡村支教、
非遗调研……
边疆义诊、乡村支教、非遗调研……这个暑假,广东多所高校实践团师生带着热情奔赴乡野田间,深入基层送医入户,到乡村支教助学,科技助农赋能当地发展,走访调研助力非遗传承,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本期请跟随实践团的脚步,在他们的实践行动中感受青春的力量与成长的感动。
入户义诊 在边疆读懂医者使命
●实践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南疆骄阳似火,广东医科大学“丝路医行”实践团的师生带着听诊器和血压计,穿梭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社区小巷中,开展入户义诊、健康宣教和基层医疗调研,用专业所长为边疆群众送去健康关怀,在行走中读懂医者使命。
“阿姨,您感觉哪里不舒服?”在独自居住的衣明阿地·克力木奶奶家里,杨宏宇同学仔细询问老人病史、测量血压,维吾尔族队员则巴努尔用双语进行翻译。衣明阿地·克力木捂着自己的胸口说当运动或者爬楼梯时就会胸闷,喘不上气。实践团师生根据情况叮嘱她:饮食上要清淡一点,牛肉、羊肉尽量少吃,做菜时要少放盐,并定期去复查心功能和肺功能等,必要时可到医院开药服用。帕特木汗·玉素甫老人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在问诊过程中,叶泽麒、谢林宝同学发现她日常服药不太规范,提醒要定期去社区或者医院进行体检复查。
义诊期间,实践团送去慰问物资的同时,也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展个性化指导。入户结束时,老人家们拉着队员的手不肯松开,想将自家种的哈密瓜塞给队员,反复说着“热合麦特(谢谢)”。
在分享此次志愿服务感受时,则巴努尔说,“这次实践让我更加真切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入户义诊时,我帮着翻译、叮嘱用药,教各族老乡急救时,看着大家认真学的样子,我心里很触动,也真真实实地学到了很多。我更加确定了要好好学习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医疗事业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支教 以特色课堂润泽心灵
●实践地:梅州市、清远市
广州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于近期全面开启,近3000名学子奔赴各地。
体育学院“龙腾狮跃”实践团赴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开展系列活动。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青少年提供专业的非遗龙狮及鼓乐教学,同时开展足球、武术、跳绳等体育技能培训,提升当地青少年体育素养。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广福镇文艺汇演,呈现精彩龙狮和鼓乐表演;举办红色主题运动会,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热情与爱国情怀。
音乐舞蹈学院美育专家团队赴平远县开展艺术骨干培训。专家团选派高水平专家7人及研究生助教8人,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舞蹈教师、文化馆艺术骨干等开展培训。除《艺术课堂教学法》《AI创意工具教师实用指南》等公共课程,专家团还针对音乐类和舞蹈类骨干分班开展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学员在研究生助教的指导下编创出作品,在结业仪式上进行汇报展演。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践团联合清远市锦田村党支部、望埠镇团委,打造了特色课堂:色彩心理课上,小老师通过“情绪小怪兽”游戏引导孩子接纳多元情绪;“带你游中国”课程上,小老师重点介绍了当地的建筑形式风格及历史文化背景,孩子纷纷感叹“外面世界的美丽”;“小城创造营”课堂中,小老师用建筑空间组织原理进行指导,引导儿童表达内心世界。
技术助农 在田间地头历练成长
●实践地:汕尾市海丰县
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屿见农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突击队“乡梦文旅团”顶着夏日的暑气,忙着考察农场环境、和农户交流脆藕种植情况……
突击队抵达农场后,先了解了陶河镇陶新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脆藕产业的产销困境,之后马不停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农场的实际运营情况和现有的研学项目。队员发现,农场环境优美,脆藕种植面积广阔,但存在研学项目内容单一和农文旅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依托数字媒体艺术、大数据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以7天为周期,为农场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文创周边产品,同时制作农场宣传片,以解决农场产品销售受限等问题。
依托当地优质脆藕资源,队员们还创新研发以荷叶、脆藕等为原料的特色饮品;对闲置莲花池进行改造升级,并借力互联网平台精准宣发引流,吸引游客前往农场沉浸式体验,品鉴特色饮品与文创产品,将农场单一化的项目产品,升级打造为多元、立体的产品体系。“能把专业知识用在农场的实际应用中,既能帮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也让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了。”实践团成员说。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团委书记翁小洁表示,组织学生赴农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所学与乡村发展需求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增长才干,也是学校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
生态保护 让山水之美广为人知
●实践地:肇庆市广宁县、惠州市博罗县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广宁县坐拥绥江竹海、罗锅古街等优质生态文旅资源,但传统宣传方式难让山水之美广为人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突击队发挥全景VR技术优势,将洲仔镇金场村、横山镇绥江竹韵的美景,通过全景拼接、生态解说嵌入,让竹海叠翠、古街风情、绥江碧波在云端可感可及。突击队穿梭于洲仔镇金场村的金场大桥,用摄像机捕捉古水镇马骝山的江景、罗锅古街的骑楼,将生态美景汇入交互数字全景地图,“现在打开全景地图,就能给外地客商云推荐我们的竹编手工艺品。”当地村民开心表示,VR全景地图既能展示古水河风光,也能让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被大家认识。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则组织师生深入惠州市博罗县各乡镇,发挥生态环境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从土壤检测到水质巡查,以科技力量与专业智慧助力乡村绿色发展。由生态修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组建的环院沃土先锋队赴博罗县湖镇镇石芽坝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团队运用无人机航拍、pH计、土壤养分仪等设备,对当地土壤污染与肥力状况进行精准检测,为特色农产品山茶种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还将“移动实验室”搬到田间,规范完成样本采集与预处理,现场用pH计速测酸碱度,无人机航拍数据同步生成可视化地图,后续将形成调查报告,为当地制定农业生产与土壤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非遗调研 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
●实践地:贵州兴义市、从化莲麻村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文脉星航”团队聚焦贵州兴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开展专项调研行动,以新媒体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队员们先后走访布依族刺绣传承人工作室、布依扎染工坊,全程观摩技艺流程,并与传承人深入交流,详细记录“技艺传承断层”“传播范围有限”等现实难题。在与兴义市木隆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座谈中,双方围绕“非遗+新媒体”达成合作共识:计划共同搭建数字化传播矩阵,通过短视频拍摄、直播技艺展示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刺绣书签、扎染文创包等产品。目前,该团队已完成300余分钟的非遗技艺记录视频,整理了调研笔记1.2万字。
“这帮孩子每年都来,给村里带来不少新想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寻宝莲麻”突击队今年暑假继续到从化莲麻村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带着让流溪纸文化“破圈”的全新计划出发。团队结合新式技艺设计制作智能文创,推出首个流溪纸主题的吉祥物——莲小纸,通过3D打印技术生动刻画出古法造纸人物风貌。团队成员还将经典歌曲改编为音乐文化三部曲,《流溪纸颂》斩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文化节优秀改编作品。搭配莲麻古景拍摄的短视频以中式美学“破圈”传播。团队指导老师张舒心、傅琨结合青少年视角将流溪纸的故事编辑制作成了精美的图书并印刷出版,通过时尚的绘本设计将古老技艺与青春创意碰撞融合。队长廖骏纬开心表示:“在实践中,每位同学都能够把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长与流溪纸产生独特的反应,寻宝莲麻不只是探寻古法技艺,更是找到闪闪发光的自己。”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王娟
图片: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