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疗保障局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
7月29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锦汤等相关负责人,围绕生育保障升级、长期照护师职业发展等民生热点与群众互动,并进行热点回应。
焦点
保胎费用能否纳入生育保险?
上半年约500万人次享受生育待遇
针对“线下买药价更贵”问题,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锦汤回应,深圳已上线医保“价格通”平台,收录药品、耗材信息24万条及医疗服务项目7200条,提供价格查询、就医购药导航、典型案例曝光三项功能,每月查询量达5.8万条,有效助力群众比价购药。
随后,李锦汤讲解了生育保险新政。他介绍,该政策包含三项核心内容:一是符合规定的职工生育医疗费用全额纳入医保基金报销,目录内药品、耗材、诊疗项目个人都不用先行支付,意思是参保人可以做到“零自付”,并且覆盖住院分娩与产前检查产生的费用;二是居民住院分娩费用按住院比例报销,产前检查纳入门诊报销,各地将进一步提升生育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三是强化服务管理,开展支付改革,实现生育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直接报销。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省参保人数达1.1048亿人,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约500万人次享受生育待遇,次均住院分娩支付5700元,次均生育津贴21000元。
正在研究提高保胎费用保障水平
“生育保险保分娩,为何不保保胎”成为现场焦点。调查视频显示,孕妇李女士因前置胎盘植入需住院保胎,每天需要使用4支阿托西班,总费用13680元,广州医保报销后仍自费2880多元。“医生说保胎只能走医保,不能用生育保险,东莞前期几乎没报销。”之后,李女士在社交平台求助时也发现,类似情况并非个例。
另一位孕妇林女士表示,作为高龄双胎孕妇,她因宫颈机能不全正在住院保胎,每天产生的费用约1000元,“环扎可以走医保,但保胎仍以自费为主”。
对此,待遇保障处处长张艳纯解释,以往的政策将保胎归为疾病范畴,纳入基本医保按比例报销,而生育保险是100%报销,专注保障正常生育过程。“临床专家认为生育是特殊时期的正常状态,保胎因涉及疾病风险,原属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但她强调,随着生育政策从限制转向鼓励,医保部门正不断优化调整相关政策,研究提高保胎费用保障水平,“我们把生育保障从孕产期保障,分娩和产前检查扩展到了孕前,将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门诊费用纳入了门特的保障,而且没有起付线,按照住院比例报销,也就是说虽然是门诊费用,但它的报销比例更高。”
李锦汤补充,目前医保已将人工生殖8项纳入报销,下一步将组织专家论证保胎纳入生育保险的具体情形、时长及用药标准,“该不该保胎应该由医生来判断,这是有一定的指征,所以要制定一些临床路径,以防止基金滥用,比如明确阿托西班等药物的使用指征和时限。”
未来全省将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
关于生育津贴发放,张艳纯介绍,广东生育津贴旨在均衡企业用工成本,目前由单位发放,若职工工资高于津贴,那么“就高不就低”——企业需按原标准补齐,避免职工待遇受损。当前,清远已经开展试点直接将津贴发放至个人,未来有望带动全省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对此,医保事业管理中心主任汪欢补充,生育津贴申领流程也十分简便,线上线下均可提交信息收集表、身份证明及生育证明等材料,10个工作日内即可到账。
焦点
失能老人如何得到更好照护?
线上线下均可办理失能评估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老龄化社会痛点。调查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口近4600万,广东60岁以上常住人口1809万,按全国15.7%的平均失能率估算,潜在照护需求超200万。
南叔的家庭就因长期护理保险迎来转机。2019年南叔中风瘫痪,老伴邓姨独自照料他6年,身心俱疲,“全程都是我照顾,年纪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经常吵架,精神压力特别大。”今年5月,邓姨通过“粤医保”小程序提交长护险失能评估申请,仅仅10多天就完成了评估和公示,专业照护师每天上门服务,涵盖41项生活照料和34项医疗护理服务,“每天只需支付10.5元,一个月300多元,其余90%的费用由医保基金承担,比请阿姨便宜太多。”邓姨说。
广州市医保局医药处秦月介绍,失能评估可通过“粤医保”“穗好办”等小程序或经办机构,线上线下均可办理,受理审核通过次日即可衔接服务,总体不超过13个工作日。待遇保障处周斌补充,对于照护师的水平的监管,广州试点时间比较长,主要通过定位监控、人脸识别技术监管服务时长和质量,同时由第三方机构同步评估服务质量。
据了解,目前,广州长护险的试点工作已持续8年时间,接下来,梅州已在7月1日正式启动试点工作,惠州、汕头等地将跟进,各地可结合经济水平确定报销比例,该试点工作计划向全省推广。
将长期照护师纳入补贴计划
节目中,广州璞缘养老管理有限公司城市经理张宇旅坦言:“护理员流动性大,失能老人护理涉及失禁护理,不少人有心理排斥。”
广州市政协常委欧阳智鸿指出养老服务业面临着“三高三低”的系统性困境:年龄高、劳动强度高、流失率高;学历低、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这就导致年轻人从业意愿低。“职业美誉度比较低,薪资水平相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父母也不支持年轻人干这一行,就造成恶性循环。”
今年6月,广东遴选评价认定机构并举办首场长期照护师考试,101人通过考核。长期照护师李英华表示,“考证不容易,涉及面很广,要学50多个操作视频,每个操作限时5-8分钟内完成。”另一位长期照护师张艳云则期待:“有了证能做主管、带团队,希望多些技能大赛提升市场认同感。”
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蔡新艺表示,接下来将通过三项措施提升职业吸引力:将长期照护师纳入“技能照亮前程”补贴计划;按初、中、高级的职业等级制定倾斜支付标准,让是否有证和级别高低在薪酬上有所体现;加强宣传提升社会认同和理解。
规范管理长护险确保服务质量
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金可持续性问题,张艳纯强调,长护险作为“第六险”,实行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单独使用,广东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提前建立制度有利于平稳运行。李锦汤补充,全省推广后预计可创造50万就业岗位,“我们将按国家13个文件规范服务协议进行管理,确保服务质量”。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梅林海指出,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负增长,生育保障与养老照护政策调整至关重要。他建议加强政策宣传透明度,细化特殊群体服务。此外,他建议通过制度安排、政策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稳健发展,鼓励更多人加入这一行业,留住人才。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毛毛雨
图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