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31日,广东21地市经济“半年报”已悉数出炉。
总量方面,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位列全省前五。
增速方面,梅州、汕尾、肇庆、深圳、惠州占据前五席位,梅州和汕尾以5.7%、5.3%领跑。
透视这份“半年报”,可以看到上半年全省各地经济运行的几大特征——
一是经济大市“发挥稳定”,继续在总量上挑起大梁。深圳、广州上半年总量均突破1.5万亿元,佛山、东莞总量均超6千亿元。这4个地市对全省GDP增长合计贡献率超六成。
二是粤东粤西粤北城市增速表现亮眼。10个增速高于或持平全省水平的地市中,有6个粤东粤西粤北城市。梅州以5.7%的增长保持全省增速第一的势头。
三是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地市间的分化仍突出:总量排名第五的惠州与上一位的东莞相差超3000亿元,“梯度”有待加强;增速“垫底”的汕头增速为0.5%,与一季度持平。
四座“万亿城市”GDP占比超六成
上半年,广东大部分地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加快。与一季度相比,11个地市GDP增速提高或持平。从多个维度来看,上半年广东各地“拼经济”举措效果显现,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凸显的当下逐渐站稳脚跟。
先看四座“万亿城市”。今年上半年,深圳以超1.8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18322.26亿元)居全省首位,5.1%的增速也高于全省水平。紧跟其后的广州GDP超1.5万亿元,佛山、东莞均超过6千亿元。
这四座城市上半年的GDP加起来超过4.5万亿元,占全省(68725.4亿元)超六成。这些经济大市的“稳”,为全省经济大盘的“稳”提供了关键支撑。
再看各地外贸进出口的表现。今年以来,“关税战”对广东各地的外贸进出口带来显著影响,是上半年经济运行中无法忽视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各地纷纷抢抓“窗口期”,企业也发力创新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迎难而上拓市场、抢订单,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其中,深圳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9.5%。进出口、出口规模居内地城市首位,进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机电产品、电脑及零部件、电池出口增速亮眼。广州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15.5%,创历史同期新高,对欧盟、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在这方面,上半年进出口增速全省第一的是肇庆,同比增长16.7%。
近年来,肇庆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作为宁德时代在肇庆落户的全资子公司,瑞庆时代的锂离子电池集装箱产品在今年6月正式下线,标志着广东首个涵盖从电芯生产到电箱、电柜和集装箱系统集成全链条研发制造的新型储能产业基地建成。在其带动下,上半年肇庆市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实现了68.7%的同比增长。
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去年来首次转正
年初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这一目标,各地纷纷发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些地市的相关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变化。
今年上半年,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这一增速水平并不高,但仍有显著积极意义:这是自去年上半年以来,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转正。这也意味着广州正加快调整节奏,努力走出房地产、汽车产业深度调整期的“低谷”。
一方面,今年以来,广州的汽车产业企稳势头得以巩固,汽车零部件制造投资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上半年同比增长48.4%。另一方面,广州的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30.0%;低空经济腾飞之势不减,上半年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完成投资增长47.1%,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37.7%。
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带动下,上半年广州GDP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3.0%)高出0.8个百分点。
广州市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旭佳指出,上半年广州工业经济“含新量”持续攀升。一系列数据表明,当前广州的工业生产结构调整持续稳步推进,正处于聚能蓄势、动力切换、优势再造的关键阶段。
“不仅如此,上半年广州消费市场在‘政策+新业态’综合发力带动下持续恢复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位列一线城市之首,反映了广州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以及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稳步改善。”陈旭佳表示,下半年,随着十五运会召开,“体育+文旅+商业+科技”消费新场景将为市民带来更多元化的消费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从全省来看,上半年,惠州、湛江、梅州、河源等9个地市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湛江(10.2%)、惠州(11.2%)两位数增长。与一季度相比,14个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或持平。
值得关注的是,梅州延续了一季度以来(6.5%)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凭借5.7%的增速继续位列全省第一。虽然整体增速有所回落,但其支柱产业的支撑依然有力。上半年,梅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5%、21.7%。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合计增长16.2%。
力争实现“全年好”,各地“出招”
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尽快走出“深度调整期”,这也是汕头正面临的问题。
上半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1500.81亿元)在全省21地市中正好处于“中游”水平,0.5%的增速则与一季度相持平。尽管增速未有明显改善,但透过多项指标,可以看出汕头正重点发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玩具创意产业为例,近年来,汕头推动这一产业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上半年玩具创意产业投资增长10.1%。此外,上半年汕头还进一步加大了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比重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产业转型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只有经历这一轮蝶变,汕头的经济增长才能真正实现“换挡提速”。
此前召开的全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提出,进一步提振信心预期,全方位挖潜提质增效,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各地“拼经济”奋力“出招”——
广州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出,全力推动汽车、医药、批发、房地产等重点行业企稳回升,筑牢经济稳增长底盘,同时开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打造更多增长极动力源。
潮州上半年全市签约项目259个,计划投资总额279.74亿元,增长20.55%,创下同期历史新高。接下来还将紧盯全年招引项目投资总额超400亿元目标,聚焦陶瓷、食品、文旅、化工、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方向,推进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
湛江建立市领导挂点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重点推进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廉江核电项目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接下来还将积极抢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新赛道,争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这份“半年报”呈现的是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发展的“精气神”——有的城市乘势而上,有的城市则在经历产业深度调整后奋起直追。对各地市而言,如何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力争在“半年稳”基础上实现“全年好”,无疑是当下更关键的命题。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