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帮助辖区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暑假,清远市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社工站保城服务点近日到老寨村组织开展暑期留守儿童教育专题关爱小组活动。本次活动是小组活动的第二节,活动聚焦“防溺水、交通安全、防校园欺 凌”三大重点领域,通过生动讲解、案例警示与互动问答,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安全成长大礼包”。
防溺水:远离危险水域,掌握“生命技能”
夏日炎炎,玩水是孩子的天性,但溺水也是暑期威胁儿童安全的重点隐患。活动伊始,社工通过播放防溺水安 全警示片,真实还原了溺水事故的惨痛场景——湍急的水流、挣扎的身影、家属的泪水……触目惊心的画面让现场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
“为什么容易溺水?”社工结合太保本地河流、山塘多的特点和日常安全常识,详细讲解了常见风险:如突然抽筋、 水草缠绕、淤泥深陷,以及技术不熟练导致的呛水等。“如果自己溺水怎么办?”通过《海豹自救法》视频,孩子们学到了关键口诀:保持冷静不慌张,仰头漂浮口鼻露;有人救援别死抱,配合动作到岸边。
遇到他人溺水怎么办?“绝对不能手拉手施救或盲目下水!”社工反复强调,中小学生的力量无法对抗溺水者的本能挣扎,反而可能引发连环悲剧。正确的做法是大声呼救找大人、用竹竿树枝伸过去、抛漂浮物或衣服打绳结。最后 ,全体孩子齐声背诵防溺水“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不在无家长/教师带领时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水 域、不到不熟悉水域、不盲目下水施救——这六句话,将成为他们暑期的“安全红线”。
交通安全:守规则护平安,争做“马路小卫士”
“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这些耳熟能详的规则,孩子们真的都记牢了吗?活动中,社工播放了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警示片,通过真实事故案例,让孩子们直观看到:闯红灯的一秒、追逐打闹的一瞬、乘车探头 的一刻,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结合连山农村道路特点(如多山路、摩电出行普遍),社工用PPT和图片互动教学:
步行安全:没有人行道时,要靠路边1米内行走;过马路牢记“一停二看三通过”,尤其注意转弯车辆盲区。
骑行规范:未满12周岁禁止骑自行车上路;骑电动车/摩托车,也必须佩戴头盔;不逆行、不超速、不双手离把。
乘车安全:乘车系好安全带,不将身体探出窗外;下车后远离车头车尾,避免“鬼探头”危险。
“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乘车时要做好哪些安全行为?”面对提问,孩子们积极抢答,在互动中巩固了“行人走边 、骑车守道、乘车系带”的安全共识。
防校园欺凌:拒绝伤害,共建温暖集体
暑期虽暂别校园,但“防欺凌”教育同样重要——它不仅关乎校园安全,更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通过播放校园防欺凌警示片,让孩子们直观认识欺凌的多种形式:肢体暴力(打骂推搡)、语言侮辱(嘲讽贬低)、财物破坏(损坏书本衣物)、社交孤立(排挤威胁)、网络谣言(恶意传播)。
“这些行为可能发生在同学间,也可能藏在玩笑里——但只要让你感到不舒服、被控制,就是不对的!”志愿者引导 孩子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受,让孩子们逐渐明白:欺凌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可能违法的错误行为。
那么,遇到欺凌怎么办?社工给出了“安全应对五步法”:
1.保持冷静:不激怒对方,避免正面冲突;
2.安全逃离:抓住机会跑向人多的地方;
3.大声呼救:引起周围大人注意,震慑欺凌者;
4.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或信任的人;
5.日常预防:与同学友好相处,提高交往能力,减少被欺凌的可能。
“欺凌者可能只是想‘找乐子’,但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种‘乐子’会伤害别人,也会受到惩罚!”一名参与活 动的孩子认真地说。
活动最后,社工带领孩子们回顾了三大主题的核心知识点:防溺水的“六不”原则、交通规则的“一停二看三通过 ”、防欺凌的“拒绝沉默与勇敢求助”。暑期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时光,更是安全教育的关键期。此次安全教育活动, 不仅为留守儿童筑起了一道“防护墙”,更通过“知识传递+情感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被守护”的温暖。接下来,太保社工站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与成长,联动各方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平安、快乐地长大。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邓德彬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