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由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的 “走基层 走军营 走红色足迹”—— 中央、省市媒体调研采风活动走进基层,深入挖掘 “兵支书” 在助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 “百千万工程”)中的生动实践与突出贡献。
在茂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如今,他们脱下军装,扎根乡村,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兵支书”。茂南区金塘镇塘桥村的易泓锦和电白区观珠镇合利村的谢培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军人的担当和智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小米椒种出大产业,环村路连通小康梦
易泓锦,这位2011年入伍,2016年退役的退役军人,如今是塘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任职以来,他一心扑在村子的发展上,凭借着军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为塘桥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易泓锦深知这一点,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他发现村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小米椒的生长,且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推广新产业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对这种从未尝试过的连片单一农产品种植充满了质疑和反对。面对重重困难,易泓锦没有退缩。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小米椒的种植优势、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为了消除种植户和投资者的顾虑,他积极帮助乡贤对接收购商。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有乡贤愿意承包土地尝试种植小米椒。
第一年,小米椒喜获丰收,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到种植行列。易泓锦乘胜追击,推动300亩生态示范田落地,成立信田农业公司,打造“椒乡下”品牌。借助电商平台,小米椒年销量达120吨,不仅提供了90个就业岗位,还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形成了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村民户均增收超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落下。村里道路狭窄曲折,存在许多“倔头路”,严重影响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易泓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创新“情感攻坚+乡情协调”工作法,动员村长带头拆墙5米,仅用45天就拆除了3处历史遗留围墙,建成1.5公里环村路。在他的带动下,23户村民主动让地,共筹资120万元硬化村道9.5公里,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
沉香树下“绿色银行”,乡村振兴路上领航
谢培君,1987年出生,曾在广东佛山某武警消防支队服役。2020年11月,他被任命为合利村党支部书记。
刚上任时,合利村基础条件差,班子缺乏精气神,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但谢培君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下定决心要让合利村来一次大变化。
谢培君深知,发展产业是改变合利村现状的关键。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茂名市大力打造“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农业,沉香产业将是合利村兴村富民的好路子。
于是,他带头在自家14块山林地种植沉香超过1万株,并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种植。在他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合利村沉香种植超过200万棵,面积达七千余亩,沉香树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除了种植,谢培君还致力于构建沉香全产业链。他利用上级扶持资金、村集体收入以及驻镇帮扶工作队帮扶资金,在村委会旁的文化广场建设电白沉香原材料合利交易中心。这里既有商铺出租,又引入了沉香茶叶、精油加工工厂,实现了从育苗、种植、加工到电商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谢培君积极推动沉香产品品牌化标准化,打造“核绿沉香”奇楠精油、“合之利”沉香茶等品牌。
在发展沉香产业的同时,谢培君也没有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盘活复耕土地300亩,整合零散土地62亩,引进种植大户、山林承包商、专业合作社等实行规模化经营。利用对口帮扶资金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木瓜、茄子、苦瓜等水果和蔬菜,将荒地变成了致富田。如今,合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5万元到2024年到60万元。
采写:新快报记者麦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