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称,语文教材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 。比如类似这样的视频:
“什么羿射日?”脱口而出“后羿”?错!答案是“大羿射日”!
“凿壁什么光?” 秒答“偷光”?错!正确答案是“借光”!
“掩耳盗什么?” 犹豫半天不敢说“铃”?果然,答案是“盗钟”!
“司马光砸什么?”“缸啊”!结果,课本写着“砸瓮”!
连岳飞背上刺的字,都不是耳熟能详的“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好家伙!网友直呼“震碎认知”“一题不会”“这还怎么辅导娃?” 难道我们从小背到大的成语典故,教材真给“颠覆”了?
记者查证了现行部编语文教材,并咨询了多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结论是:所谓“颠覆性修改”,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施玉洁表示,拿“掩耳盗钟”和“掩耳盗铃”来说,这个成语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后来因为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盗铃”。不过教材里还是保留了“盗钟”的原始出处说明,教学的时候我们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还会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变化的,理解成语的流变过程。
施玉洁老师认为,这些修改,看似给孩子学习带来小麻烦,但教学时的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看到“掩耳盗铃”和“掩耳盗钟”两种说法会懵?正好借机讲清楚:语言是活的,既有老根源,也有民间慢慢形成的习惯。
来源:江苏新闻、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