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深圳某电子厂的生产车间内,10台通体银白的人形机器人“工人”已完成开机自检,它们迈着精准的步伐穿梭在生产线之间,手臂以0.05毫米的误差完成芯片焊接;与此同时,上海某养老院里,人形机器人“护工”正熟练地为老人测量血压、递上温水,还能陪老人聊天解闷;在北京的一家24小时智慧便利店中,人形机器人“店员”通过视觉识别,快速为顾客取货、结算,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这些,都是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应用的真实写照。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曾经停留在实验室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进工业、养老、零售等多元场景,成为搅动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变量。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而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含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飙升至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4.18%。这场由“钢铁身躯”与“数字大脑”构建的产业革命,不仅重塑着产业链生态,更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资本流向与商业逻辑。
场景突围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商业价值加速兑现
2025年作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见证了产业从技术演示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转折。工业场景成为商业化落地的主战场。汽车制造领域,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9051万元机器人采购项目,Walker S系列机器人在极氪等车厂的总装车间、质检区完成协同分拣、大负载搬运和精密装配等任务。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合作,近百台远征A2-W落地工厂生产线。中科云谷在中联重科自有工厂试验性部署了数十个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参与智能制造流程。
经过多年的技术验证后,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今年初股东大会上宣布,Optimus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计划年内生产5000台,主要用于特斯拉工厂的物流、装配等环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预测,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以保证每年翻一番,如果出现更大技术突破,“未来2-3年内,突然一年出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价值正在加速兑现。9月3日,优必选对外宣布获得2.5亿元大单,这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单一合同。无独有偶,不久前,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了中国移动旗下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达1.24亿元。
除了工业场景,养老与医疗领域的需求也在催生新的商业机会。在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优必选Walker X机器人展示了其“全能护工”的能力:它能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老人身份,协助老人起床、翻身,还能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警。
智慧零售与服务业则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新蓝海”。在北京合生汇商场,京东推出的“京东智服”机器人不仅能为顾客引导路线、推荐商品,还能承担库存盘点、货架补货等工作。
但光鲜的订单背后仍有技术瓶颈。马斯克近期就坦言,Optimus机器人的手部设计成为量产最大障碍,第三代产品因前臂和手部工程难度超标,远未达到年初设定的5000台生产目标,目前仅生产了几百台,很多还没装手。
这种困境折射出行业共性难题——仿生运动控制、灵巧操作和能耗管理仍是亟待突破的关口。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王斌锐指出,现有机器人在实验室场景的动作多为预设,真实环境中的实时感知和自适应决策能力仍显不足。
智参智库特聘专家袁博也持这一观点,他表示:“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仍面临成本高、可靠性不足、环境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这反映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未来3-5年可能是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过渡期。”
成本博弈
3.99万元“地板价”背后的产业链突围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仍高高在上。优必选面向科研教育的“天工行者”售价29.9万元,拓斯达的工业定制机器人单台成本约50万元,即便特斯拉乐观预测未来成本降至2万-2.5万美元(约14万-18万元人民币),仍非普通家庭能承受。
但价格下行通道已经开启,尤其是在消费级市场,宇树科技、松延动力、众擎机器人等企业都推出了5万元以下的小型化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的Unitree R1人形机器人售价低至3.99万元,这不仅打破了外界对人形机器人“天价”的认知,更折射出国内产业链在成本控制上的突破。
“成本下降的核心,在于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据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陈杰介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核心零部件(占比60%-70%)、研发成本(占比15%-20%)、生产制造成本(占比10%-15%)。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等,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以伺服电机为例,它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与灵活性。此前,全球高端伺服电机市场被日本松下、安川等企业占据,单价高达数千元。而现在,汇川技术、广州数控等国内企业已实现伺服电机的国产化,单价降至千元以内,且性能与国外产品差距缩小至5%以内。
传感器是机器人的“眼睛”与“耳朵”,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旷视科技研发的3D视觉传感器,通过融合红外与可见光技术,能实现0.1毫米的测距精度,价格却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以前一台机器人需要搭载5-8个进口传感器,成本超2万元,现在用国产传感器,成本能降到5000元以内。” 旷视科技智能硬件事业部总经理方晔表示,目前国内80%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已采用国产传感器。
除了零部件国产化,规模化生产也在摊薄成本。“当产量从100台提升到1万台时,生产制造成本能下降40%以上。”小米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透露,小米通过整合自身的供应链优势,将机器人的结构件、外壳等零部件进行批量采购,同时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过,成本博弈的背后仍有隐忧。陈杰指出,在高端领域,国内产业链仍存在“卡脖子”问题:“比如高精度减速器,国外产品的寿命能达到1万小时以上,而国内产品仅能达到5000小时左右;在芯片方面,机器人专用的高算力AI芯片,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0%。”这意味着,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要实现真正的成本与性能双赢,还需在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
资本狂欢
半年融资超140亿元
巨头与初创企业“赛道竞速”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投资热度在2025年达到新高度,资本与政策的双重加持成为产业狂飙的重要推手。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融资事件超过83起,总金额突破140亿元人民币,全面超越2024年全年的67起、110亿元记录。这种资本热度不仅体现在金额上,更反映在投资阶段的前移和覆盖领域的扩大。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超级终端,市场规模潜力巨大。”高瓴资本合伙人李良表示,该机构已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布局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12家企业,“我们看好那些具备核心技术壁垒、能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企业。”
在资本的推动下,初创企业成为赛道上的“黑马”。成立于2022年的深圳
机器人,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步态控制算法”,在2025年完成了B轮10亿元融资,估值突破50亿元。与此同时,科技巨头的“降维打击”也在重塑行业格局。特斯拉凭借其在电池、芯片、AI算法上的积累,Optimus机器人在运动性能、续航能力上表现突出;华为推出的“鸿蒙智联”机器人操作系统,已吸引了50多家机器人企业接入,实现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政策引导成为资本流向的关键导航。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战略部署:到2025年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政策不仅设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更通过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攻关、拓展场景应用三个专栏明确了实施路径,为资本提供了明确的投资方向。
不过,资本狂欢的背后也暗藏风险。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泡沫化”倾向:“部分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仅靠‘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就能获得高额融资,甚至出现了‘PPT融资’的情况。今年5月,某初创企业因涉嫌虚假宣传其机器人的性能,被投资方要求终止合作并退还融资款,成为行业内的一个警示案例。”
生态竞合
产业链“抱团取暖”
全球格局的“中国力量”
“一台人形机器人需要5000多个零部件,涉及机械、电子、软件等多个领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独自完成全产业链的布局。”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的话,道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生态属性”。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呈现“上游突破、中游整合、下游拓展”的格局,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日益明显。
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加速“抱团”。今年3月,汇川技术、旷视科技、绿的谐波等2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成立了“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联盟”,旨在实现技术共享、产能协同、标准统一。“以前我们各自为战,研发成本高、进度慢,成立联盟后,我们可以共同攻关技术难题,比如联合研发高精度减速器,研发周期缩短了30%,成本降低了20%。”汇川技术负责人表示,目前联盟已攻克了15项核心技术,推动国内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60%。
中游整机制造企业则通过“开放生态”整合资源。优必选科技推出了“Walker开放平台”,向行业内的企业开放其机器人的硬件接口与软件算法,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接入平台,共同开发针对不同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小米则与国内200多家供应链企业达成合作,构建了从零部件采购到生产制造的“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实现了机器人的快速量产。
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也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在工业领域,机器人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成立“应用联合实验室”,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制机器人解决方案;在养老领域,机器人企业与医疗机构、养老院合作,开发符合老人需求的健康监测、护理等功能。“只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取暖’,才能快速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优必选科技创始人周剑表示。
在全球市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南美等地区;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企业已申请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1.2万件,占全球专利总数的40%,仅次于美国;在产业标准方面,中国牵头制定了人形机器人安全通用要求等5项国际标准,推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发展。
不过,全球产业链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投入:美国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国家战略”,计划未来五年投入50亿美元支持研发;日本则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未来投资战略”,目标是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欧洲则通过“地平线计划”,资助人形机器人相关的研发项目。徐晓兰强调:“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谁能在核心技术、产业链生态上占据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观察
“狂飙”之下的冷思考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狂飙”令人振奋,但热潮背后仍需理性审视。技术瓶颈、商业泡沫、伦理风险等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妥善解决这些挑战,才能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从技术突破到社会价值的转化。
技术跃进与应用滞后的矛盾突出。尽管特斯拉、优必选等企业的机器人已能完成复杂动作,但在真实环境中的可靠性仍待验证。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坦言:“目前具身智能AI完全不够用,有点像ChatGPT出来前的1-3年。”他认为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尚未到来,真正的临界点是机器人能在陌生环境中流畅完成“递水给观众”这样的简单任务。当前技术更多是在预设场景下的演示,面对动态变化的真实世界,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仍显不足,这是制约规模化应用的根本障碍。
资本热潮与商业价值的背离也值得警惕。尽管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额创历史新高,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量资本涌入导致部分企业重融资轻研发,甚至通过“炫技式”演示吸引关注,偏离了技术创新的本质。
伦理与安全挑战日渐凸显。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家庭等场景,一系列新问题浮出水面:机器人失误导致的事故责任如何界定?大量替代人工是否会引发社会问题?个人数据隐私如何保护?《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虽提出要“深化科技伦理风险研判”,但具体标准和规范尚未出台。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技术进步,更需要社会共识和制度设计,否则可能引发公众信任危机,阻碍产业发展。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狂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技术创新解放生产力,提升生活品质。当工厂工人转型为人形机器人运维员,当独居老人获得人形机器人陪伴,当危险岗位被人形机器人替代,这些真实的价值提升才是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狂飙”之下,唯有坚守创新初心,平衡速度与质量,才能让人形机器人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学东
图片: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