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随着冷库的投入使用,湛江雷州市南兴镇梅田村“稻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广州市驻湛江雷州市南兴镇帮扶工作队(下简称“驻南兴镇工作队”)的推动下,有了冷库的赋能,大量冬闲田被利用起来,首批即将种上大红辣椒,“+”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致富希望。
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驻南兴镇工作队从强链补链延链入手,正在全力推动“稻稻+”、大米生产、南药种植加工三大产业实现量、质齐上新台阶。
冷库建成,破冰农产品“最初一公里”
第二轮驻南兴镇工作队由广州市纪委监委牵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药集团”)等共同派出干部组成。
位于南兴镇梅田村的“稻稻+”产业园占地约9.29亩,是驻南兴镇工作队联合梅田村着力打造“一田三收、四季常青”乡村产业良性循环新生态的新探索,旨在通过维持两季水稻+发展冬种蔬菜,让冬闲田变增收田。
冬种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需冷链仓储。此前,梅田村及周边区域此设施尚属空白。工作队牵头单位精准发力,协调广州越秀集团捐赠393万元,建设了一座900立方米的多温区现代化冷库。日前,冷库已建设完成,开始投入使用。
“为了把冷库建设好、运营好,发挥出最大的联农带农作用,今年以来,工作队进行了深度谋划,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推动。”驻南兴镇工作队队长徐斌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作队创造性地引入了市场化“职业经理人”机制,指导梅田村集体与深圳小宸农业公司合作,成立梅田控股发展有限公司(强村公司)。强村公司负责对接大型商超、电商等高端渠道,与农户签订保底价包收协议。村集体以冷库10年使用权入股,占股51%,享分红权且不承担经营亏损;专业公司以现金出资占股49%,并承担全部经营风险,全面负责技术、管理、品牌与销售。此举将专业运营方的利益与项目成败深度捆绑,极大激发了其市场开拓和精益管理的能动性,同时保证了村集体长期获得稳定收益。
新建冷库打通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初一公里”,为产品保值增值、对接高端市场提供了可能,也使“稻稻+”模式中的“+”从概念走向现实。最近,工作队马不停蹄地动员农户把冬闲田充分利用起来。“梅田村已发展13亩自有辣椒种植基地,黄牌村有90亩合作辣椒种植基地,目前都已经开始育苗了。”工作队队员、驻梅田村第一书记刘松告诉记者,工作队计划在梅田村打造近200亩标准化辣椒基地,预计年产鲜椒1200吨,打造“梅田鲜椒”品牌,不仅实现可观利润,更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效应。
链接市场,大米加工产业跨越式发展
“稻稻+”的“+”有了用武之地,南兴镇的大米加工销售业务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雷州市南兴镇惠众丝苗米产业园由惠众稻菜专业合作社创立,是南兴镇主要的粮食加工企业。近几年来,工作队和广药集团等后方组团单位积极通过消费帮扶、捐赠生产设备,助其拓市场、树品牌,着力培育市场意识,扶持产业园跨越式发展。
去年,在工作队的鼓励推动下,合作社生产的“惠籼象牙香米”被认定为第二批“湛品”产品品牌。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合作社稳定供应广州市粮食集团,并与湛江海洋大学单位达成了长期供应合作。“2023年时合作社向广粮集团销售大米400吨。经过工作队进一步牵线搭桥,今年早季水稻供应广粮集团已有1500吨,晚造有望突破3000吨。”徐斌介绍说,下一步工作队将投入帮扶资金帮助合作社购买烘干设备,补齐生产链短板,提高生产供应能力。
工作队还联系科技特派员上门,指导合作社选用高产、高抗性水稻品种,希望通过“种业强芯”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同时联系广粮集团,从市场端需求出发,探讨与合作社合作,在深加工方面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工作队后方组团单位从购买设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支持合作社累计资金约200万元,同时支持金融低息贷款1400多万元,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明显,通过订单农业的模式,已带动粮食种植基地、合作社和普通农户种植粮食2.4万亩,同时提供长期固定工作岗位30个,人均工资在5000元以上,生产旺季或订单集中时,还可提供50个临时性工作岗位,大大增强了附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谋划加工,延伸南药价值链末端
平兰村140亩、高田村160亩、芝园村50亩、塘头村100亩……在广药集团的合作带动和工作队的宣传推动下,南兴镇布渣叶、洋金花种植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正在逐步扩大。
南兴镇发展如此之快与工作队创新与农户的三种合作模式,解决种植后顾之忧有关。驻南兴镇工作队介绍说,对于缺乏资金的合作社或者农户,采取企业垫资的模式支持种植基地建设。比如在高田村,广药集团属捐资165万元,帮助雷州市惠恒种养专业合作社一揽子解决了160亩布渣叶、洋金花基地滴灌设施、进场道路、晾晒平台、储存仓库等问题。合作社每年按5%的比例返还村集体,用于壮大村集体收入。另一种是资金循环模式,采取先垫资解决长期租金问题,合作农户或合作社分期返还镇政府,用于民生项目建设。第三种对于不缺资金的农户,采取提供种苗和技术,兜底收购的模式进行合作。三种模式让各类农户有了灵活的选择和发展农业的信心。
南药产业的发展,关键还要解决销售和加工问题,为此,驻南兴镇工作队给了广大种植户一颗“定心丸”。“我们已经规划好一个集南药清洗、晾晒、加工于一体的加工厂项目,让广大种植户种出来的南药既不愁销还能增值。”徐斌表示,该项目投资650万元,选址高田村,即将落地建厂。“加工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填补南药产业链的不足,以后在湛江种植的南药就能就地实现加工,减少物流运输成本、留住更多产值。同时还能收购其他地区的原材料,加工后稳定供应广药集团等采购单位,实现更大的增值。”
驻南兴镇工作队介绍说,下一步计划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多元农业产业模式,除了目前布渣叶套种洋金花、荔枝套种凤梨的尝试外,还计划发展布渣叶鸡等产业,把南药产业做大做强。
“稻稻+”产业冷库的投用打通了农产品增值的“最初一公里”;大米生产加工设备的完善和市场的打通,让粮食主产业加快发展;而南药加工基地的谋划更标志着产业链正从种植端向价值端深度迈进。驻南兴镇工作队以强链补链延链为笔,正在南兴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动图景。随着产业链的持续完善与融合,南兴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刘松 徐增龙 黎宇航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 飞
校对:罗伟笺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