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月18日,国货化妆品品牌红之在广州举办品牌五周年盛典,以“科学的回响”为主题,系统呈现了品牌在科学清洁领域,从理念构建到成果落地的全链条实践。
据了解,红之是创立于2020年的广州化妆品品牌,品牌定位“清洁专家”。成立以来一直聚焦肌肤清洁赛道,旨在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安心、卓效的清洁产品。目前产品线已覆盖面部清洁、头部清洁、身体清洁三大肌肤清洁领域,并完成了洁面、卸妆、洗护等清洁品类的多方位布局,实现为不同肤质、不同场景、不同人群,提供温和的肌肤清洁方案。
科学理念为基 三维逻辑构筑品牌内核
盛典上,红之品牌创始人兼总经理王杰深入阐释了品牌五年来坚守的科学理念。他指出,红之自创立便锚定“皮肤清洁”赛道,这是源于红之对“叛逆的科学、较真的科学、人的科学”三大核心发展逻辑的坚守。
“叛逆的科学”体现了红之逆势布局的战略勇气。红之认为清洁不是护肤的“配角”,恰恰是护肤的第一步,面对清洁品类“价值感低、利润空间低、竞争性高”特性,红之聚焦清洁窄赛道。一直以来,红之坚信“成本-价值互替定律”,并以对高品质产品的坚持,兑现对用户的“极致性价比”承诺。例如在洞察到消费者需要温和且洁净的洁面需求时,红之创新性地打造出30%固含量纯氨基酸表活的“小亲净”洁面乳。同时,该产品还率先运用了45℃慢结晶工艺技术,实现无需增稠剂、珠光剂,产品温和度、使用感更佳。
“较真的科学”则聚焦产品本质。红之围绕产品“是否真的满足需求、是否真的需要升级、是否真的引领品质”三大问题,以真实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研发解决消费者肌肤清洁痛点。“人的科学”则彰显了红之的人文关怀,从科学清洁方案的产品设计,到融入时代印记的包装创意,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正如王杰所言:“产品的终极意义,还在于对‘人’的关怀。科学的终点,永远是鲜活的人。”
科研与传播双轮驱动,全链条实践赋能行业
本次盛典集中展示了红之在科研与传播领域的成果。科研层面,由来自化妆品行业的四位专家,共同组成红之科学清洁体系解读团队,从原料科学、配方科学、功效科学、感官科学四大维度,系统阐释红之产品开发的底层逻辑。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研究员、山海生物首席科学家赵海山博士,以《洁面产品的表活逻辑》主旨演讲拉开红之科学清洁底层逻辑的序幕。其聚焦洁面产品核心原料——表面活性剂,以红之“小亲净”洁面乳为例,解析产品是如何平衡温和性和清洁力的。红之科学传播发言人曹华斌结合红之明星产品“不纠结”2.0卸妆油,围绕卸妆油“五大体系 VS五大痛点”,解读红之在卸防晒彩妆专研配方上的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毒理学会创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程树军强调功效评价的重要性,呼吁行业建立针对不同群体的温和性、安全性评价新标准。国际香精公司帝斯曼芬美意高级调香师Kira则从感官科学角度,分享红之清洁产品调香在情绪舒缓体验上的创新实践。
在成果转化方面,红之在盛典上发布了两项重要成果,分别展现了其在皮肤科学领域的系统知识沉淀,以及对用户痛点的洞察。由创始人王杰联合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刘学东编撰、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向美而生:皮肤清洁的科学与技术》正式发布,该书系统梳理皮肤科学与清洁技术知识。与此同时,红之联合知乎推出的首份清洁类问答报告《皮肤科学清洁答案之书》也在盛典上发布,该报告以问答形式破解消费者在皮肤清洁上的认知误区。
品牌的科学深耕成果落地离不开传播的转化。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冯丙奇在分享中强调,消费者体验会带来品牌感知,流量时代品牌传播需构建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传播矩阵。其介绍红之近年来通过客户流失研究、快闪店工作坊、创意短视频等形式的传播链路,实践打通科学知识触达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
现场“皮肤科学清洁的未来”圆桌论坛,也汇聚多位专家、意见领袖、媒体,以不同视角,从科学清洁的“知”到“行”,从消费需求到整体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凝聚行业发展共识。
展望未来,品牌创始人王杰表示:“下一个五年,我们将继续聚焦‘科学清洁’,希望将‘清洁即红之’的认知深植用户心智,让‘国货’‘广州造’与‘专业’‘可靠’深度绑定。”从以科学之心锚定清洁赛道,到原料科学、配方科学、功效科学、感官科学的四维研究建立科学支柱,再到以科普成果惠及消费者,以创新传播赋能行业,红之将继续践行着科学的承诺,持续为皮肤清洁领域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