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金龟村,广东壮瑶传统风貌园(壮瑶风采)凭借“非遗+旅游”的创新实践,不仅让濒临失传的壮瑶织染绣技艺重焕生机,更带动当地年收益超千万元,绘就壮瑶文化与现代旅游交融的乡村振兴画卷。
从技艺传承到产业振兴
“以前织锦只是祖辈的手艺,没想到现在能靠它增收。”非遗传承人钱清华一边在织机前演示传统壮锦制作,一边笑着介绍。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曾面临传承断层危机,合作社深入挖掘这一文化瑰宝,打造“南越锦院”IP,建成以织染绣技艺传习馆为核心的壮瑶非遗文化创意园,开设蜡染、织锦等体验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参与。
如今,当地从事壮锦制作的人员已超100人,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30%,非遗传承队伍日益年轻化。壮锦作品更是走出大山,亮相国内外展览,成为连山文化新名片。2024年,“连山壮族织锦非遗研学旅游路线”入选全国非遗旅游体验十佳案例,并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文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走进风貌园,游客不仅能体验非遗技艺,还能品尝壮乡簸箕宴、入住瑶族风情民宿。
广州市花都区驻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创新推出“织锦+美食+民宿”套餐,联动周边景点“杨愈将故居、天鹅湖自然风光、福堂镇乡村振兴孵化基地”等打造旅游环线,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
景区带动的“连锁效应”尤为显著:周边农户开设的民宿从零星几家增至10余家,梅洞大肉姜、梅洞番薯、永丰小黄姜、读楼羊肚菌、连山丝苗米等特产通过景区渠道销量翻番,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
“节假日客房天天爆满,农户自家种的姜、黑米等还能做成伴手礼卖。”村民李伯感慨。随着特色镇培育和乡村振兴孵化基地落地,昔日的偏远山村如今游人如织,连片民宿群与青山相映成趣。
多方合力共绘发展蓝图
为打响“壮瑶风采”品牌,工作队打出组合拳:邀请网红博主打卡传播、联络旅行社和研学机构实地考察,在各大展会推介、设计民族特色视觉标识,“走进壮瑶风采,领略非遗魅力”的口号渐入人心。品牌效应持续释放,吸引多家企业投资合作,连山农产品加工企业顺势推出文创食品,形成“文旅+农业”产业链。
“我们正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可持续模式。”福堂镇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张益民表示。通过举办三月三歌圩节、盘王节、常新节、瑶妃诞、坐歌堂等民俗活动,风貌园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未来,这里还将拓展康养旅游,让壮瑶文化在乡村振兴路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在福堂镇,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不再是“两条平行线”。文化自信带来的内生动力,正让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技艺转化为致富密码,书写着“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钟晶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