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园心理健康服务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学生心理需求日益多元,传统依赖人工筛查、一对一干预的模式难以覆盖庞大群体;另一方面,部分干预方法缺乏文化适配性,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青少年心理困惑。在此背景下,“如何用技术提效、用文化筑基”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8月23日,一场聚焦校园心理健康服务升级的专业交流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区归谷科技园收官。活动以当前校园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窄、效率低、干预难”的现实痛点为切入点,汇聚教育、心理、科技领域专家,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智慧深度融合,为构建更具实效性、中国特色的校园心理健康体系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活动中,多位专家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深度探讨。广东省教育厅高中职处原处长邵子铀指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业发展的“育心强学”目标,亟需突破传统服务瓶颈,“单纯的危机干预已无法满足需求,我们需要构建一套能实现‘积极预防、精准干预’的体系,既要效率,更要贴合中国学生的成长背景”。
这一需求在技术与传统智慧的结合中找到突破口。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汪卫东教授团队提出,中医心理学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理念,能为青少年心理干预提供独特视角——从身心协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而非单纯聚焦情绪表象;而人工智能技术则为这一理念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可能。
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李幸民进一步解释:“AI工具能整合学生行为数据、情绪反馈、学业表现等多维度信息,快速完成心理状态动态评估,解决‘筛查难、识别慢’的问题;中医心理技术则能提供更具文化适应性的干预方法,比如通过家庭场景的调理技巧,让心理服务从校园延伸到生活。”
现场展示的数智化实践案例也印证了这一融合模式的价值。江西澳缘中学教师陈文秀分享,该校引入相关智能工具后,家校协同干预效率提升近40%,“以往需要两周才能完成的心理状态排查,现在3天就能完成,还能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建议,真正做到‘一人一策’”。
据了解,参与此次交流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案例研讨、技术实操、场景模拟等形式,系统掌握了从AI心理评估、风险预警到中医心理干预的全流程方法。经过考核,首批具备“数智化工具应用+传统心理智慧”双重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已完成培训,将返回各地校园推动实践落地。
“未来,我们希望这种模式能在更多学校推广,让心理健康服务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覆盖每一位学生的日常支持。”北京市广安中医心理研究院副院长李应兵表示,后续还将持续收集校园实践数据,优化技术工具与干预方法,推动构建更具韧性、更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心理健康生态,助力青少年在阳光心态下实现全面发展。
新快报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