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化疗后吐到胆汁都出来了” “靶向药让皮肤溃烂脱皮” “放疗后吞咽像吞刀片”……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自述副作用让人苦不堪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郑心婷指出,现代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但副作用管理仍是关键痛点。许多患者误以为化疗后的呕吐、靶向治疗导致的皮疹等是必须忍受的代价,其实中医有系统的缓解方案,能让患者更有尊严地完成治疗,抗癌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化疗副作用,中医可很好应对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西医治疗以辨病治疗为基础,注重微观与局部,优点是局部瘤体控制力度及效果确切,早期可根治,不足之处在于重视肿瘤的局部控制,疏于全身的机能调整。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宏观与整体,优点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不足之处是杀伤力弱,局部缩瘤效果不明显。
化疗是通过干扰细胞分裂的各个关键环节,阻断肿瘤细胞增殖。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脱发、疲乏等。中医药与化疗结合,对不良反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针对化疗患者最恐惧的恶心呕吐,西药止吐通常使用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NK-1受体抑制剂、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奥氮平等药物来缓解。中医疗法则还有中药、中医特色疗法和中医膏方。中药根据患者体质,可在保和丸、香砂六君子汤、温胆汤、小半夏汤等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适合的中医特色疗法有(温)针灸(足三里、中脘、内关等)、耳穴压豆(胃、神门、交感、皮质下等)、艾灸、穴位敷贴、火龙罐、督脉灸等。中医膏方有和胃止呕方(院内膏方)。日常生活中,可用淮山、党参、茯苓、陈皮、半夏、焦三仙、鸡内金、砂仁等入药或煲汤,适合的食疗方有枣糯山药粥、砂仁淮山炖猪肚、生姜乌龙茶等。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化疗后定期复查血常规。针对骨髓抑制,西药常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中药则可服用如八珍汤、归脾汤、复方皂矾丸等加减,中医特色疗法可用艾灸(关元、血海、气海、三阴交等)、火龙罐、督脉灸等,中医膏方则有健脾生髓方(院内膏方)。日常饮食可予鸡血藤、紫河车、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生熟地、阿胶、龙眼肉、大枣等入药或煲汤;食疗方面,杞枣猪肝补血汤、杞子海参瘦肉粥、五红汤(红枣、枸杞、红糖、红豆、红皮花生)都是不错的选择。
紫杉醇类、奥沙利铂等药物常见的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或烧灼感、感觉减退、平衡障碍等。西药通常服用甲钴胺、普瑞巴林等营养神经药或止痛药。中医认为,神经毒性主要病机为寒凝血瘀、经络不通。常选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等方加减,针灸、艾灸、沐足、熏洗等中医特色疗法,亦可通过温度及药物的透皮作用,减轻麻木、刺痛等感觉。
靶向治疗,中医护航药物性皮疹修复更快
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特定靶点通路阻止肿瘤细胞增殖,常见不良反应有皮疹、消化道反应、手足综合征等。
药物性皮疹是靶向治疗的最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痤疮样皮疹、皮肤干燥、脱屑、甲沟炎等。西药多使用消炎类外用药膏。
靶向药导致的痤疮样皮疹有可能是个“好信号”,说明药物在起效。但重度皮疹伴随的瘙痒、感染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郑心婷指出,药物性皮疹中药常使用荆防四物汤或消风散加减,可配合消疹方(林丽珠教授经验方)外敷、金花解毒搽剂(院内制剂)局部外涂等方法。食疗方面,可常饮银花茅根竹蔗水、生地藕节绿豆汁、苦瓜黄豆排骨汤等。
放疗损伤,中医“滋阴疗法”派上用场
放疗俗称电疗,是利用各种放射线照射肿瘤,消灭肿瘤及其相关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放射性口腔炎、皮炎、食道炎、肠炎、肺炎等。中医认为放疗为“火邪”“热毒”之邪,易耗气伤阴,常见放射性黏膜炎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口腔溃疡、吞咽疼痛、腹泻、便血等。
郑心婷表示,西医通过局部镇痛、黏膜修复剂、消炎/抗菌类药物缓解放射性黏膜炎。中医则建议应在放疗早期即配合中药清热、养阴、生津等法,常用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清胃散等,根据不同部位辩证选方;饮食上宜多吃养阴生津类食物:如茅根汁、荸荠汁、梨汁等,适合的食疗方包括五汁饮(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鲜芦根汁)、二冬银耳羹、石斛参麦饮等。
Tips:
五款常用食疗方(部分来源于周岱翰、林丽珠主编的《中医肿瘤食疗学》)
砂仁淮山炖猪肚
材料:砂仁15克,淮山80克,猪肚1个300~400克。
做法:砂仁打破,淮山切细片,猪肚洗净并去除脂肪,纳砂仁入猪肚内,加水适量炖2~3小时至猪肚熟烂,和盐调味,饮汤或佐膳。
功效:醒脾开胃,补中益气。
生姜乌龙茶
材料:生姜50克,乌龙茶15克、红糖20克。
做法:生姜洗净打破切片,加入红糖及清水适量放锅中煮沸15分钟,熄火,放入乌龙茶泡3分钟,倒出茶水温服。
功效:消食辟秽,止呕健脾。
生地藕节绿豆汁
材料:生地黄30g,藕节300g,绿豆100g,蜜糖适量。
做法:鲜莲藕洗净切碎榨汁。生地黄洗净切细,绿豆浸泡洗净,上两物加水300 mL,煮沸后慢火煮1小时,取汁,调入鲜藕汁,煮沸即饮,亦可调入少量蜜糖。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石斛参麦饮
材料:石斛15g,西洋参6g,麦冬10g,鲜牛奶200mL。
做法:石斛、西洋参、麦冬切片,加清水100mL炖1小时,然后将牛奶煮沸,再调入人参麦冬汁,频频温服。
功效:益气养阴。
杞枣猪肝补血汤
材料:枸杞子15克,大枣30克,猪肝150克。
做法:枸杞子洗净。大枣洗净去核。猪肝洗净切成薄片,和油盐拌匀备用。加适量清水煮枸杞子、大枣半小时,调入猪肝煮沸10分钟,调味温热服食。
功效:滋肾补肝,益气生血。
(食疗方强调辨证,仅供病友参考,以专业中医师建议为准。)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