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抗日战争历史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8月22日,广东省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桃李园高明厅举行,分为主题展示、专家点评和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专家高级工作会议等内容,旨在讲好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六个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展示
循序渐进育人 各具特色讲史
在思政课一体化课堂展示活动中,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教师罗笑以校友冼星海所创作的歌曲《保卫黄河》切入,借助数字人、快板表演和舞台剧表演等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感受。
广州市第75中教师秦滢以“从抗战烽火中看共产党的作用”为题,从赵一曼的家书、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入手,阐述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并借助AI以赵一曼的口吻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荣光。
通过逐一解码“1945”的涵义,广州中学政治教师贾素霞运用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南京保卫战等案例,深入讲解了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体会伟大抗战精神,勉励学生接过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广州市技术学院教师姜兴莹则以谜题解答引入,通过老照片和史实介绍等方式,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从时间长度、战略维度和贡献深度三个方面出发,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思政课教师周志鹏展示了中国在抗战中的表现,强调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并探讨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立华主要探讨了中国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实践,强调了抗战精神的重要性,并以男篮亚洲杯为例,引用中锋胡金秋的采访,阐释其体现了不畏强敌的抗战精神。
“我觉得讲任何的精神都必须回到生活当中去,”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志鹏表示,自己在备课时重视高职阶段中以应用型知识为基础的教学特点,将抗战精神与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相结合,“如果教学内容不跟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契合起来,等于说是浮在云端,可能就达不到教育效果。”
如何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专家支招:积极创新和研讨交流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方介绍,本次教学展示活动围绕抗日战争中的红色故事、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等方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兼具故事性和理论性,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和增强实践担当,通过从小学到大学等六个阶段的一体化展示,体现了育人目标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并深入研究如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东省始终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广东应该如何做?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陈金龙认为要结合现实,围绕同一个主题,建构从小学到大学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内容,展示思政课的育人根本。同时,要围绕思政教育的核心素养和核心内容进行系列教材的编写。此外,他强调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研讨和交流的重要性,“我觉得打通大中小学之间的壁垒,对于一体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陈金龙同时指出,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避免必要内容的重复难度较大,“重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单的重复。”他表示,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不同的学段要深化教学内容,对同一个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这样可能学生听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也不会厌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张韫婕 通讯员 粤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