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经济大省更是干劲十足,锚定全年目标加速推进。今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这六个经济大省贡献了超29.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4.6%。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看看奔跑的“火车头”里添了什么新动力?下半年怎么“拼”出加速度?先来看经济体量排在首位的广东。
上半年制造业增速4.5% 快于一季度
提起广东就不能不提制造业。依托制造业当家的发展战略,广东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725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制造业增速达到了4.5%,比一季度还在加快。数字背后其实还藏着制造业攀高向新的努力。一起“从下到上”,看看广东的制造业。
地下50米,四足巡检机器人长出了可伸缩的机械臂,正在进行360度无死角智能检测,自动绘制出电缆受损热力图。
地面之上,搭载了先进视觉识别的无人机精准定位工厂设备中的潜在故障点,为运维人员提供诊断报告及维修建议。
高空200米,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携带着水果和药品跨海飞行,为150公里外的海上油气平台送去物资。
一路向上看,处处都有广东制造的硬核实力。今年上半年,广东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8%,汽车制造业增长7.2%。尤其是风力发电机组、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
三个关键词看广东制造:融合、进阶、追赶
02:40
眼下,全力冲刺“十四五”的广东制造还在迸发更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变化。在采访中总结了三个关键词:融合、进阶、追赶。
在深圳的一个千亿级涉农企业方阵,既包含了田间地头的智能设备制造,也有生物育种、数字农业应用等前沿领域。目前年度总营收已突破2200亿元。农业与制造业是如何融合到一块的?
这位农户说,他今年新置办的“家伙事儿”全部接入了智能系统,从播种、管理到收割,几乎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仅拖拉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就让他的耕作效率提高了近三成。
总台记者 王露莹:我们来创建一条要耕种的路线,通过集合了多个传感器的大脑,它能够实现实时地精准定位,车辆就会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行驶了。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新一代棉花打顶机器人正在紧锣密鼓地测试。通过AI视觉识别与高速机械臂的协同配合,它每小时能完成30亩棉田的打顶作业。
深圳市纬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吴帆:我们现在单台设备每天可以作业400~6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打顶的120倍以上。
目前,这个打顶机器人已在新疆棉田大规模应用,覆盖面积超千万亩,同时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分析和灾害预警,为农业管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在这张深圳涉农科技企业名录中记者发现,深圳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它们不种地,却靠科技“服务种地”——从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到种植模型、农事管理平台,深圳正以前沿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副局长 黄建洪:深圳跳出传统农业思维,提出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充分发挥科技与制造优势,将技术转化为农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价值,赋能全国农业生产,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150米垂直生产线里的“智造”密码
01:32
第二个关键词,进阶。提到这个词,先去广东汕尾看一家企业。这家企业的生产线不再是水平面上的一条线,而是变成了垂直向上的一栋楼。
走进位于汕尾陆丰的临港产业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栋20层的“高楼”。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原来“高楼”竟是一条垂直生产线,这里正在生产的是500千伏的特高压海底电缆,单根海缆的长度可能就高达数十公里,主要用于连接海上风电机组。
南海海缆有限公司总经理 缪兵:不同的楼层有不同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是150米高,是根据生产高压海缆和特高压海缆的需求来设计的。
不同的楼层里安装着同一套数字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所有设备状态,指挥不同楼层的机器设备协同运作。一根手腕粗的导体经过这条垂直生产线后,就被穿上了三层结构的绝缘“外衣”,并且把重力产生的工艺精度偏差降至最低。
这家电缆厂的总经理告诉记者,这套投入了4000万元的智能产线,让整体效率提升了15%以上,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新订单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企业。
“大风车”遇到智能转型 转出发展新天地
今年1—7月份,广东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了35.2%,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技术改造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推动广东制造向着更智能、更绿色方向转型升级。
智能转型不仅改变了生产线的“高度”,还拉长了产品的“长度”。而就在离海缆厂不到2公里的位置,一家海上风电叶片生产企业里,待出货的“超大号”叶片已经堆满了货场,甚至需要借用附近的空地进行存放。
今年以来,企业投用了一体加压、激光校准等新型智能化设备,现在只需要58个小时,一支长达126米的叶片就能成型,效率提升了近10%。眼下,工人们还在紧张地调试新产线,不到两个星期后,这里将首次完成143米的大型叶片生产。
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叶片生产精益主管 郑伟强:目前生产的叶片均为海上大型叶片,每个月能生产12套36支叶片,从现在到2026年年底订单都为饱和。
在智能转型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这个园区的产值已经超过47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百亿元。
汕尾临港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 陈监育:下半年引进5个重点项目,同时围绕海工装备的发展,依托红海湾实验室科研技术的转换,把整个海工装备产业向千亿级的大平台快速推进。
缩小区域差距 短板变成“潜力板”
第三个关键词,追赶。过去,区域差距显著一直都是广东的一块短板,但是今年上半年,位于粤东山区的梅州以5.7%的经济增速排在了全省第一。上半年梅州几个工业园都跑出了两位数的增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记者来到位于梅州的融湾产业园区时,几栋厂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当中。这家生产户外用品的企业,自家新厂房尚在建设中,就迫不及待在园区临时厂房里搭起了生产线,一刻不停赶工生产。
广东酷客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廖俊:我们现在就是要抓紧时间,抢时间、抢人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样忙碌的还有园区的运营团队。今年,园区计划从珠三角等区域新引进20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元。这背后包含着大量的工作和企业服务。在办公室一楼大厅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幅“挂图作战”进度表。表上的蓝色区域代表任务已完成,绿色代表正在推进,红色代表未完成,园区任务被拆分成52项具体指标,按月份逐一拆解排列。
广州对口帮扶协作梅州指挥部指挥长 张文杰:我们承诺企业的东西要做得到。我把所有东西具体化,每一个业务我都把它的进度、相关情况列出来。
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脑里有一份2025年外出情况表,今年平均下来每6.5天他就要出一趟差。
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南:调研学习各种创新做法和先进模式,并结合梅州实际梳理了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当前,随着广东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梅州更多个产业园都在加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今年上半年,梅州、汕尾、湛江、潮州、清远等地的经济增速都高于全省增速。
融合、进阶、追赶,这一个个关键词勾勒出广东“大省挑大梁”的责任。
作为经济总量第一的省份,广东不仅要有助力稳定全国经济大盘的“大担当”,更要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