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费约为市价一半,1岁以下也可送托
根据《广州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广州全市所有街(镇)至少应建有1个公建民营普惠托育机构。记者走访了解到,广州“一街一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中,越来越多“家门口”的普惠托育园陆续开放,由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社区普惠托育正在改写带娃模式。
“一街一普惠” 托育服务体系逐步在建成
今年6月,番禺区大龙街普惠托育园(总园)开园即出现咨询火爆的情况。该托育园面积385平方米,设置4个托班,共70个托位,目前已招收40多个小朋友,年龄在1岁到3岁间。
大龙街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辖区内0至3岁的婴幼儿有近8000人,对托育的需求量大。“通过前期摸查,大家反映最多的是市面上的托育价格比较高,需四五千元一个月,让家长难以承受。”
大龙街“一街一普惠”托育园采取“政府搭台+机构落地”的资源整合模式,由街道免费提供公建配套场地,引入专业机构负责运营,为辖区家庭提供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
记者了解到,该托育园托大班(2岁到3岁)每月费用是1480元(不含餐费),托小班(1岁到2岁)以及乳儿班(半岁到1岁)全日托费用为1780元/月(不含餐费),此外还有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灵活服务,计时托位20元/小时。
“托育机构由街道牵头我们家长更放心,之前我们在一家民营的机构交了3个月费用,每个月3000多元,结果才读了半个月就倒闭了。听到街道开普惠托育园,我们就送来这边了,不仅价格优惠很多,孩子还很喜欢这里的老师。”大龙街居民尹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两人白天都要上班,2岁半的儿子交给托育机构,是为家庭减负了。
记者了解到,针对辖区内托育机构分布不均、部分社区步行半小时难寻合规托育点的情况,大龙街充分利用符合备案条件的嵌入式托育服务点开设普惠园分园,以“普惠优先、小而精、覆盖广”为目标,预计今年完成12个普惠托育点的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托育需求。
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街镇存在需求与现有托位不匹配的情况。8月15日,荔湾区彩虹街道采用“公建民营”模式打造的项目——彩虹街道普惠托育园正式开园。记者探访见到,该托育园面积约183平方米,开设托大班、混龄班2个班级,有38个托位。然而,“目前辖区内有0至3岁儿童约1000人,对普惠托位的需求是很大的。”彩虹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前期咨询人数就达到50人左右,其中1岁至1.5岁的家长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平价的普惠托育如何让家长放心?
“马上休完产假了,想给半岁的女儿物色一个托管机构,目前心水的是天河南街普惠托育园,离家近,机构托育经验丰富。”90后妈妈何女士告诉记者,普惠托育园在价格上有绝对吸引力,但对于还不会开口说话的半岁婴儿,托育机构能否照顾好她还存有担心。
天河南街普惠托育园园长李淑兰介绍说,政府在引入合作机构时即提出“运营者需有五年以上相关行业经验”等要求,“对0到12个月的婴儿,师生比例是1比3,甚至做到1比1,相比家庭带娃,专业机构更能做到科学育儿。”
“你们每月只收2000元,能不能把娃带好?”这是很多家长对托育园的疑虑。六榕街将军东社区普惠性托育园园长区梓君索性把账本摊开:街道5元/平方米的低租、政府补贴、水电优惠、共享操场、医院合作……“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餐食、教具和培训上。”区梓君说。
谈及六榕街两个普惠托育点的招生经验,六榕街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周丽霞概括为“社区活动+企业走访”。街道联合托育园在解放北路等地举办专题推广活动,同时走进周边企业宣传,打消家长顾虑。入园后,园区保持与家长的实时沟通,街道则负责日常安全监管、师资资质审查,形成“政府监管—机构服务—家长反馈”的良性闭环。据悉,目前周家巷托育点运营较为成熟,在托幼儿稳定在15-16人;旧南海县社区点作为新点,目前已有20多个孩子入托,运营态势良好。
价格低一半,普惠托育如何做到?
在周丽霞看来,托育点成功经验主要有三:选址贴近居民区,送托便利;政府提供物业及费用优惠,助力托育机构控制成本;机构与家庭保持良好互动,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对于民办托育园来说,场地费用通常占成本的一半以上,普惠托育园由街道免费提供场地,大大减轻了我们的成本,政策方面还有建设补贴、托位补贴,因此可以做到在服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普惠的价格提供给居民。”荔湾区彩虹街普惠托育园苏园长告诉记者。
普惠托育园在政策上都享受哪些补贴?苏园长介绍说,以该机构为例,该园共有38个托位,按每个托位1500元进行一次性补贴。开园后,按实际招生人数每人每月150元进行补贴。“对托育机构来说,除去场地费用,其他主要是人力成本,而已备案托育机构享受居民水电价,在税收方面则没有达到纳税标准。”
据介绍,普惠园定价为2400元,首批学生(秋季入读)还能享受每月1900元的优惠价。
“近几年随着出生率下降,这两年入托人数下降近一半,托育机构面对很大的压力。”多家托育机构向记者表示,家长希望在同等服务的基础上享受更低的价格,企业也希望通过与街道共建普惠托育园谋求新的发展。
教育前移,托育渐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记者走访了天河、越秀、荔湾、番禺等多区的普惠性托育园。不少托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托育其实是一种“教育前移”,不仅提供照看服务,更通过集体生活促进幼儿在社交、行为与认知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托育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在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已逐渐被接受。政府推出的五年计划和政策支持正在加速行业规范化。记者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越来越多二胎、三胎家长开始了解、信任普惠托育。“无论是金钱压力还是带娃压力,的确减了不少。”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
通过科学引导、家园协作与教师支持,0-3岁托育不仅缓解了家庭的照护压力,更守护了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最初关键期。正如托育工作者所言:“我们是专业的妈妈,我们不仅是在带孩子,更是在帮他们认识世界。”
相关
越秀区普惠托育居全市前列
截至今年7月底,越秀区全区建成托位7192个,每千常住人口托位7.34个,提前超额完成市级7.1个的任务;其中普惠托位5343个,占74.29%,高于国家70%的标准。全区39家托育机构中,37家通过卫生评价,通过率94.87%,居全市首位。
亮眼数据背后是“一街道多普惠”新格局:18个街道已建21个街道普惠托育园,覆盖率116.67%,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一街道一普惠”并向“多普惠”升级的区县;128个社区托育点织密15分钟普惠服务圈,相关经验和做法以第一名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梁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