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走进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八妹公司”)的菜籽油全自动化生产车间,57岁的何成康站在炒籽锅炉旁,熟练地调整着设备:“你看这籽,颗粒多饱满!必须先把灰尘、碎壳这些杂质筛干净,不然榨出来的油会带杂味,影响‘品长顺’区域公共品牌。”
这是何成康在八妹公司的第十个年头,他见证了企业从作坊到现代化公司的跨越,也完成了从漂泊务工者到技术骨干的蜕变,而这十年双向成长离不开粤黔协作的有力支撑。
回乡务工:为家门口的工作而打拼
2002年,34岁的何成康赴浙江临海五金厂务工。重复打螺丝的动作让他双手落下病根,阴雨天便酸胀难忍;一年仅回一次家,与家人通电话报喜不报忧。更让他焦虑的是工资按件计算,扣除开支后寄回家的钱所剩无几。
2016年,找不到稳定岗位的他决心回乡。同年2月,何成康从村委会得知邻村熊净开了间菜籽油加工作坊,便前去应聘。彼时,作坊仅有几间平房、两台老榨油机,日榨菜籽最多3000斤。“能在家门口上班,每天见到家人就够了。”他从炒籽工做起,天不亮到岗,灌装、贴标全靠人工,一天下来胳膊酸胀,听到客户夸“油真香”,便满是成就感。月薪2000元,他却干劲十足:“这是为家乡产业做事。”随着“熊八妹”菜籽油打响名气,他也成长为能熟练操作清理、压榨等工序的“多面手”。
协作赋能:1988万资金托起腾飞梦
2023年,对于八妹公司和何成康而言,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长顺小组积极协调,广州市投入1988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为公司送来跨越式发展的“及时雨”。
何成康兴奋地向记者细数变化:“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建起了120吨的原材料立式圆通仓2个、1000吨的成品油储油罐5个,还新建了日产50吨菜籽的加工生产线,新增6条全自动灌装线及配套中小包装车间辅助设备。”
在此之前,公司一直受限于仓储能力,油菜籽收多了怕发霉变质,只能小批量收购;灌装全靠人工,一天最多能装5吨1000件菜籽油,效率极低。如今,仓储库能存放600吨油菜籽及6000吨成品菜籽油,6条全自动灌装线开足马力,日灌装能力达到500吨10万件,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生产设备升级,也为何成康带来了新挑战。为熟练操作新设备,他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每天都在车间里练习到很晚。何成康说,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及时请教技术人员。慢慢地,他不仅能熟练操作新设备,而且能独立处理一些小故障。
双向成长:幸福日子映照粤黔情谊
2024年,八妹公司总产值达到1.4亿元;扩建的生产线年底就能投产,预计今年年产值能突破1.6亿元。何成康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工资涨到了4000元,还享受到了公司的各类保险、年终奖等福利待遇。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何成康笑着说,他在八妹公司实现了稳定就业,妻子和村里十多个乡亲也来公司上班。看着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他心里满是自豪。
从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到企业离不开的技术骨干;从几间平房的小作坊,到年产值过亿的现代化企业——何成康与八妹公司的十年,是普通劳动者与地方产业共同成长的十年,更是粤黔协作结出丰硕成果的生动缩影,映照着粤黔两地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深厚情谊。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侯博文 刘坐宾
校对:冯卓盈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