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劲军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在多个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广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广东文艺发展新成就标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新高度。
一、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是广东走在前列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东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赋予的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更加需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以思想之光、文化之光凝聚起全省上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矢志走在前列的强大精神动力。
彰显时代新气象需要繁荣发展文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当前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也是广东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欣欣向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成效显现,这些新实践新发展深刻影响着历史变化、社会进步。广东文艺工作者身处其中,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应当与时代同向同行,增强对所处时代的情感和体悟,主动聆听、记录和讴歌这片土地上的奋进足音,以优秀作品讲述伟大时代的广东故事。
满足人民新期待需要繁荣发展文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有了更高要求。文艺创作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好人民需求,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用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启迪心智。一部堪称优秀的作品必须是兼具美学高度、现实厚度和人性温度的作品,例如《少年(建党百年版)》、《一路生花(2024特别版)》等歌曲熔家国情怀和个人成长于一炉,歌词细腻、旋律优美、节奏轻快,用契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表达方式把正能量拉满,累计超百亿的播放量充分表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要热爱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用更多好作品塑造人的精神,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升文化创造力需要繁荣发展文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用优秀文艺作品标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高度。近年来,广东文艺工作者怀传世之心、开风气之先,推出长篇小说《平安批》、话剧《深海》、舞剧《咏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等一批文质兼美、领异标新的作品,推动广东文艺阔步向前。我们必须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着力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以精益求精的理念、突破常规的勇气、追求卓越的技艺,不断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推出更多独具中国气派、湾区气象、广东气质的名篇大作,推动广东文艺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二、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广东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正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
植根岭南文脉,广东文化土壤丰沃。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润泽一方水土。开平碉楼、陈家祠等岭南建筑独具韵味,粤剧、潮剧等艺术形式别具一格,醒狮、英歌舞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广彩、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夺天工,“食在广东”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诸般岭南文化元素中都蕴含着无限的创作灵感。岭南先贤灿若群星,张九龄、陈献章、湛若水等一代代巨擘点亮岭南文化星空。广东也是我国近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北伐战争等,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这些皆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素材。
赓续红色血脉,广东精神标识鲜明。广东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国内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大革命的策源地。《国际歌》最早从广东开始传唱,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见证着党的老一辈领导人在广东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自力更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省向现代化工业省的重大转变。改革开放后,蛇口工业区开山炮的轰鸣声,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建设奇迹,顺德国企改革的破冰之举……这些,都成为诠释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生动案例。广东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就,为广东文艺创作赋予了鲜明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旨趣。
勇立创新潮头,广东创作动能澎湃。广东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科创前沿,广东文艺创作离经济主战场最近、离技术创新最近,经济活力和技术突破赋予文艺创新不竭动力。从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到集智攻关的创新一线,从客似云来的广交会场馆到“赛博朋克”的科创园区,现代化新实践催生出文艺创作新视角,商贸往来、科技攻关、青年奋斗等现实题材为文艺创作注入了叙事新动因。技术迭代也为文艺创作带来工具革命和思维革新。广东科创资源雄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对象,“文化+科技”正为广东文艺发展开辟新的赛道。
坚持弘文传道,广东文艺人才辈出。回望历史,理学大家湛若水传承陈献章衣钵,创立“甘泉学派”,在多地开设书院;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师承“居派”取法自然之风,折衷中外、融汇古今,开创风格鲜明的岭南画派,推动岭南文化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开创独树一帜的粤剧“红腔”,创建红线女艺术中心,推动粤剧传承革新;张良执导《雅马哈鱼档》等佳作,推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理念在岭南电影人中代代延续。近年来,广东发挥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的牵引作用,建好办好广东粤剧院、广州美术学院、省美术青年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进一步传承广东文艺优良传统,引育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中坚力量和青年英才,推动广东文艺繁荣发展后继有人。
三、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构建全链条创作生态
当前,文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聚焦出好作品这个中心环节,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集聚调动各类资源,加快构建全链条创作生态,塑造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统筹调度文艺重大选题。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重点文艺创作,是文艺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也是出精品、攀高峰的好经验好做法。“十五五”期间,我们即将迎来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改革开放5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广东文艺必须主动担当、有所作为。要提升选题关注精准度,按照“五年百部文艺精品”创作目标,加快构建“时序化推进、阶梯式积累”创作机制,分阶段设定创作目标,逐年沉淀精品力作。建立创作信息交流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实现从主题到选题再到项目的全链条调度。注重选题多样性与差异化,既深度挖掘历史事件、文化遗存的时代价值,也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前沿领域,让作品兼具岭南味、海洋味、国际味,形成独具广东特色的文艺属性。要高度重视文学创作,大力支持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创作,进一步优化文学杂志稿酬机制,让文学骏马奔腾于时代原野、岭南大地,带动戏剧、影视等优秀剧本创作,进而转化为记录时代风云、彰显广东气质的好戏好剧好片。
跟踪孵化文艺重点项目。加快建立“十五五”期间全省文艺创作项目库,通过遴选组建好创作团队,助力打造扛鼎之作。建立选题信息交流机制,拓宽选题视野,提高选题转化概率,提前预判创作走势,重点支持领军人才领衔、青年人才汇聚的优质项目。建立项目动态储备库,严格规范项目立项、实施、结项各环节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强化过程监督。建立动态优化机制,精准匹配创作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密切跟踪、定期评估项目进展成效,及时调整项目策略与资源配置,以重点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带动文艺创作创新发展。
用心营造良好创作环境。好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基础,必须充分尊重艺术民主和文艺创作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旨趣和创作风格,通过做好服务充分释放文艺创作潜能。健全广东文艺评论标准与评价机制,推动创作与评论、作品和受众良性互动。规范各类文艺评奖活动,评出新风气、权威性、公信力、好导向,让优秀作品真正脱颖而出。积极营造尊重艺术家、尊重创新、尊重打破陈规的浓厚社会氛围,关注文艺创作成果,密切关注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趋势,以创作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广东文艺繁荣发展筑牢根基。
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必须着眼更好发挥窗口作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吸纳优秀文化文艺成果的养分,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引发共情共鸣的好作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坚持“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发挥好广州、深圳双核驱动作用,全力打造环珠江口商业演出产业带,推动国内外高品质文艺作品首秀演出、独家演出落地广东。发挥粤港澳文脉相亲、人文相近的特色优势,深化影视制作、文艺展演、创意产业等方面合作,坚持开门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电影周等系列活动,共建一流人文湾区。系统挖掘岭南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IP库,提升文艺创作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中国味、岭南范儿”的文化“广货”破圈出海。
培育壮大文艺人才队伍。坚持“目中有人”,发挥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优势,针对文艺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基层文艺工作者等不同群体,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依托高等院校、文艺院团和创作基地等平台,开展专题研究、实践锻炼、项目孵化等培育活动,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加快探索戏曲演员等专业人才培养与学历教育相贯通的有效机制,提升社会认可度。建立柔性引才通道,用好广东人才激励评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成果表彰等方面成熟机制,创新“候鸟式”驻粤机制,通过项目合作、客座讲学、兼职兼聘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人才参与广东文艺创作。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搭建文艺人才信息库,持续动态跟踪评估,促进新老人才有序衔接,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文艺人才队伍。
(作者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2025年第9期《党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