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3日,广东院士联合会与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在南沙联合主办明珠对话x高企形象大使系列——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会。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行业协会及投融资机构等单位120余位代表参加,通过参观调研、成果推介、需求对接、主题对话等形式,推动海洋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发展。
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袁飚表示,南沙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广阔的海域空间和逐步完善的开放体系,是向海图强、经略海洋的重要阵地,当前正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将海洋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热切期盼有更多海洋领域的企业项目和优秀人才选择南沙发展,共同耕耘这片“蓝色沃土”,共同奔赴“图南之志”。
海洋领域精英汇聚,展示前沿创新成果
会上,广东院士联合会卢育辉秘书长表示,将强大的院士凝聚力、人才号召力切实转化为产业推动力是广东院士联合会当前的工作重点,通过组建专业委员会、与企业共建产业科技创新学术委员会、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三大抓手推动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此次对接会邀请了海洋领域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交流对接,旨在推动海洋领域产业科技创新互促双强。
据悉,广东院士联合会设立的深海深空深地、未来城市与城乡规划、现代农业科技、低空技术与经济、新能源与绿色低碳、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新材料、未来电子信息、未来生命健康、量子科技11个专业委员会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模式,吸纳领域相关且有志于贴近产业、服务企业的院士、专家以及有创新资源需求、有情怀、有格局、有实力的企业家共同组成,搭建高端产业科技智库、产业交流平台。与企业共建产业科技创新学术委员会是院士联合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双向选择,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互相被认识、被了解、被支持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聚焦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此凝练科研课题,组织大团队、解决大问题、取得大成果、孵化大项目、产生大效益,同时带动企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研硬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活动汇集了来自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的多项创新成果,展示了前沿科研力量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工程院院长陈兆根推介了《高端气流产品及创新成果》。陈兆根表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沙可融合传统科技与高新技术,为船舶维修、维护及应急响应提供关键支撑,成为面向珠江口、辐射中国海域的桥头堡,在海洋产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彭涛重点展示了其所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涉海新能源装备,尤其是海上浮式风机、波浪能发电装置以及漂浮式光伏装备的研发成果。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技术与工程)副主任王佳琪推介了其所在实验室的科创成果,详细介绍了多海洋环境要素智能模拟器。
七大路演项目同台竞放,供需“双向奔赴”精准对接
路演环节,涵盖海洋通信导航、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水下机器人等前沿方向的7个项目精彩亮相,吸引了科研院所及相关技术应用企业、投融资机构等众多代表到场开展对接交流,共探合作机遇。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宋贵霆展示了基于新一代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的气象导航服务项目。香港科技大学SwayFoil创始人李乐夫作《SwayFoil项目》分享。针对当前海洋组网观测中水下潜航器存在的制造成本高、续航短、模块化程度低、组网能力弱等痛点,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研究副教授王天霖带来《新一代平台型水下无人潜航器研发与应用》项目分享。暨南大学博士李林蓬作《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海洋藻类多糖及氨基酸类似物的开发及利用》分享,该研究结果表明藻类氨基酸类似物、多糖化合物具有开发成为可用于治疗和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海洋药物的巨大潜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李涛推介的水面自主机械臂系统可应用于紧急救援、水上制造、环境污染处理、海上装备清洁和维护等场景。重庆卓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总工师卓静带来的深远海高端装备用高效碳纤维索缆能为海洋新能源开发、深海空间站及绿色海洋经济建设提供高性能材料支撑与关键技术保障。广州灵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宇分享其公司研发的浑浊水下基础设施3D重建检测机器人通过后处理可以生成水下高精度彩色3D模型,对水下结构物的缺陷进行检查。
自由交流环节气氛热烈,路演项目代表与参会嘉宾围绕成果的核心技术、功效验证、知识产权布局及多元转化模式展开深入探讨,现场已有多家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凝聚发展共识,共谋海洋经济新篇章
活动现场,举行了明珠对话x高企形象大使系列“向海图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题对话。
广东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海科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汪建华表示,海科院作为创新引擎、集成枢纽以及验证平台三位一体的角色,应勇当国产化替代技术的“策源地”,做精供应链创新的“黏合剂”与“孵化器”,更当好成果验证与示范推广的“首窗口”。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黄成表示,国产装备出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信任度问题,海外对“made in China”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其次要解决可靠性问题,设备交付之后要在实际应用中经得起验证。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明杰建议南沙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同时借助外部的创新力量来发展海洋经济。雷雨资本创始合伙人俞文辉建议,南沙通过发布海洋经济高潜力发展方向与重大技术需求清单、成立海洋领域专项投资资金、给予海洋领域人才激励等形式,建设成为走在中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海洋之城。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走进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沉浸式调研总部研发中心展厅,零距离解码企业在深海科技与未来海洋产业赛道的硬核技术与产品布局,共探协同创新、共育合作新机。
该公司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黄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南沙为硕士、博士人才提供专项补贴,还为员工租房提供补助,同时组织企业走进高校开展专场招聘,目前公司技术人员占比超70%,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南沙对海洋装备、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大,以及其区位、供应链优势,助推企业快速发展。未来,企业将继续发展深海装备并进行更新迭代,开发更多深海资源开采装备。
活动有效搭建了“技术-场景-资本”对接平台,推动海洋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南沙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钢威 通讯员 袁仕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