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3日,驻清远市阳山县太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镇人才驿站携手发力,锚定本地丝苗米“重品质、轻产量”的产业现状,精准对接省“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资源,成功邀请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顾海永、研究员刘维团队赴镇,开展一场“技术攻关+ 产销对接”双轮驱动的专项技术帮扶,全力破解产业瓶颈,为丝苗米产业提质增效注入“科技活水”。
专家团队走进杏棠、大城、龙塘三个行政村,实地勘察约1500亩丝苗米生产基地,通过田间走访、土壤检测、农户访谈等方式,精准 “把脉”三大产业突出问题:一是稻田栽插密度偏稀,亩均仅1.2万穴左右,宝贵的土地资源没能发挥最大潜力;二是病虫害防控“慢半拍”,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已在局部田块出现,但农户防控意识不足、措施滞后,若不及时干预恐有蔓延之势;三是种源纯度“打折扣”,部分品种因长期连作出现种性退化,直接影响稻米品质的稳定性。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症结”,专家团队当场 “开方抓药”,敲定三项关键技术措施:其一,优化种植密度,将亩均插秧数提升至 1.4 万穴,以科学密植激活土地产能,让每一寸田都能 “多产粮、产好粮”;其二,打响病虫害 “防治战”,立即启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专项防控,手把手指导农户搭配使用生物防治(如投放天敌昆虫)与化学防治(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手段,从源头切断害虫传播链;其三,守住种源 “生命线”,计划每年供应高纯度原种,在镇内打造20亩良种繁育基地,从根源遏制品种退化,实现“品质稳、产量升”的双重目标。
在破解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驻太平镇工作队也亮出“资源整合” 硬功夫,聚焦产销协同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借力消费帮扶政策,主动牵线粤港澳大湾区的连锁商超、知名电商平台,为太平镇丝苗米打通“出村进城” 的便捷销路,让农户“种得好”更能“卖得好”;另一方面送来“品牌化升级” 方案——提供标准化包装设计指导,帮助丝苗米告别传统散装销售模式,迈向 “品牌化+可溯源”的优质路线,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真正打通“从田间种植到餐桌消费”的产业闭环。
此次专项帮扶,不仅用技术“破题”扫清了生产障碍,更靠产销“搭桥”拓宽了市场空间,为太平镇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了“双引擎”。太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驻镇工作队的大力协助下,将持续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健全专家定期回访、技术跟踪服务的长效机制,推动各项帮扶措施落地生根、见行见效,让“科技动能”与“人才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推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