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4年1月,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下称 “惠水小组”)进驻以来,紧扣东西部协作“四项行动”“三个专项”部署及粤穗“双招双引、双向奔赴”倡议,积极引入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大师团队,联动惠水枫香染非遗技艺传承人及唐人坊团队,创新探索“广绣+枫香染”融合路径。通过“教学培训共办、新品开发共研、销售渠道共享、国际市场共拓”,构建起稳定增收与人才培育体系,以“双非遗+”模式为惠水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双非遗”深度联姻 打造特色IP拓展国内外市场
为推动粤黔非遗技艺融合发展,惠水小组主动搭建协作桥梁,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互动激活非遗活力。一方面,依托县总工会 “劳模工匠学习交流进荔湾”活动,组织惠水10余名枫香染、好花红歌调、贺银匠等领域的劳模工匠与非遗传承人赴广州荔湾学习先进理念、寻觅合作机遇;另一方面,多方协调邀请王新元大师团队赴惠水开展考察指导,针对不同群体开设“广绣技艺提升班”与“广绣技艺入门班”,亲授30余种针法精髓与活态传承理念,形成“普及 +提高”的双培模式。目前,已完成社会面班50人、盛华职业学院非遗学院校园班50人的“广绣+枫香染”培训。
在此基础上,惠水小组主动作为,从请客入惠、对接协作、文化溯源、信息对碰多端发力,积极推动广绣与枫香染深度“联姻”,牵头搭建起粤黔两地非遗传承人的常态化沟通桥梁,推动广绣与枫香染技法互学互鉴,并联合两地传承人深挖惠水地域文化元素,启动系列创新文创产品研发。其中,以惠水特色刺梨花为底板的刺绣胸针、融合广绣精细针法与枫香染蓝白纹样的团扇、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手提包等10余件产品已进入研发关键阶段,着力打造惠水专属非遗文化IP。同时,借助王新元大师团队的国际展会与时尚资源,积极对接海外展示平台,计划将融合创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助力枫香染走出国门、亮相国际时尚舞台,进一步提升惠水非遗的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
“订单+人才”双轮驱动 筑牢增收与传承长效根基
围绕非遗技艺转化为增收动能,惠水小组精准链接需求与供给,从就业保障和订单创收两端构建可持续增收体系。
在社会培训层面,创新“培训+订单+就业”一体化模式,首创“结业即上岗”机制——首期50名社会学员经考核合格后,直接纳入王新元大师团队专属订单人才库,承接广绣订单开启职业发展之路。在校园培育层面,推出“校园工坊”合作模式,将广绣生产线引入校园,50名在校大学生以“学员+研发人员+一线生产人员”三重身份参与其中,在专业指导下同步开展技艺学习、新品研发与订单生产。这种模式不仅实现技艺学习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更让学生通过完成订单获得即时报酬,实现技能与收入同步提升。目前,学员上岗后月均增收可达2000-3000元,实现技能提升与稳定就业双重保障。
为破解非遗传承人才短缺难题,惠水小组开辟 “广州深造+惠水就业” 双向发展通道,构建“登高学习+反哺本土”的人才成长闭环。依托与广州非遗领域的深度合作,精准推选10名兼具技艺基础与发展潜力的优秀学员,赴王新元国家级广绣大师工作室开展跟班学习与实践见习。深造期间,学员可全程观摩大师创作、学习精湛针法与艺术理念,同时深度接触广州成熟的非遗产业生态、市场运营模式及行业前沿动态。深造结束后,大师团队将根据学员表现进行二次筛选,对优秀人才开展专项培养。待培养成熟后,这些“全能种子” 将返回惠水或派驻至其他订单生产点,承担技艺教学、技术督导、标准制定等关键任务,推动先进技艺与理念本土化落地。通过这一模式,惠水正逐步培育出一支扎根本土、留得住、带不走的非遗人才队伍,构建起互联互通、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多层级人才新梯队。
惠水小组负责人表示,这场“双非遗+”实践不仅实现了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也推动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深度转化,接下来将在实践中持续完善、丰富这一模式,为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惠水经验。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杨小丽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