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启动建设。数据显示,越秀iPARK粤港智谷一年内出租超8万平方米办公空间,截至目前注册及入驻企业超210家,包括超25家上市公司子公司及龙头企业。
依托《南沙方案》金融开放政策,越秀iPARK产业园正在推动越秀集团的内部资源协同,产业园招商团队与香港创兴银行成立联合工作组,将创兴银行3万个个人客户、1.5万个企业客户逐步转化为招商资源池。
“传统银行跨境业务像隔着玻璃握手,而创兴银行背靠越秀集团的内地和香港‘双总部’,则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越秀商管南沙公司总经理冯玥用一个比喻道出了园区金融服务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关键就在于解决港企的落地痛点。
“香港人来南沙开基本户怎么开,两地资金往来如何更为便捷,这些都是我们在落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着问题一个个更快地解决,我们发现借助创兴银行可以更好地互通有无和合作发展。”
除了在各个细节加强对于企业客户的招商服务,园区产业生态的打造和建设,更是吸引企业在南沙落地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土壤。粤港智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产业链招商方向,在市区各相关政府部门指导下,协同港科广产学研平台,与园区内人工智能企业一起搭建产业生态。在8月市国资委举办的广州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布暨供需对接会中,越秀iPARK粤港智谷与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达成合作签约,协同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招商和产业生态的深化落地。
从越秀iPARK产业园的角度看,团队不是只做招商,而是一个国际创新社区的建设者,“不能仅满足于把他们引进来,而是要和社区内的企业共同成长,共建生态。要活下去、活得好,要有订单、有生意,他们在南沙扎根了,才能源源不断地带动更多员工、伙伴、客户一起来南沙,所以我们的团队更注重招商后的服务,也就是‘扶上马送一程’。”冯玥举了园区内两个香港创业项目为例。其一是港科大清水湾校区实验室孵化出来的人工智能企业寰越集团,他们从香港到南沙,选择粤港智谷为国内总部基地,该集团子公司寰讯智能承接政府及行业舆情监控及国际港口公共安全项目及数智感知决策平台,入驻后业务已经出海东南亚多国。
另一个企业是港科广孵化的创业公司智科自动化,公司专门为国内外高校提供定制化的3D打印设备和耗材。“企业进驻后,我们发现团队创业核心成员是学生,可能在管理经验上不是很丰富,所以我们也和几位核心人员坐下来,认真聊了一些管理的经验,他们非常认可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也是我们对企业业务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
“我们要做区域发展的合伙人,让每个初创企业都能在南沙找到生根的土壤。我们根据集团领导的指示,在业务采购方面积极支持企园区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园区企业的产品。”越秀iPARK产业园的承诺,正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服务案例变为现实。
这种“区域发展合伙人”的角色,还体现在园区和社区服务的方方面面。从年初投入运营的免费健身房,到内容丰富的瑜伽、尊巴团体课;从智慧餐厅、肯德基餐车满足味蕾,到“i Young Group”社群里分享的区域娱食住行攻略,越秀iPARK正在构建一个15分钟工作生活圈。目前,“i Young Group”社群已接近千人,成为园区青年员工的“线上家园”。
而“庆盛夜话”更是这个生态的“催化剂”。这个每月1—2期的活动,已成功举办11期,吸引了超1000人次参与。它不是传统的招商会,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政府人员、大学教授、企业高管、创业团队、投资人可以轻松对话,一个不经意的想法,可能就催生一个合作项目。
“‘庆盛夜话’就像一个‘科创红娘’,我们负责搭建平台,让创新要素自由碰撞,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和企业。”
南沙还将在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打造适合海内外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集聚区。“我们将制定更有竞争力的政策,营造更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广州南沙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推进会上,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说,“创新创业最后能否成功,关键是创富,我们将力争为整个社区创造创富的发展机会。”
过去一年南沙实有人口新增11万人,其中青年人才就超过了7万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青春风暴”,这股“风暴”的核心,是“政策引才”与“服务留才”的双向奔赴。
今年,南沙全面对接港澳标准,建成了900多套人才公寓,打造了越秀iPARK粤港云谷、粤港智谷等创新载体,落地了全学段港式教育、全流程港式医疗服务,“港式生活圈”的吸引力、竞争力与日俱增。据统计,南沙已经吸引青创团队超800个,孵化企业港澳资占比50%。
在港澳融合发展方面,15%的个税优惠覆盖超3000人,减免1.2亿元。具体到越秀iPARK园区内,港澳企业数量三年来增长了5倍,许多港澳青年不再将南沙视为“选项”,而是“首选”。
建设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国际化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南沙将树立全范围、全体系、全周期的人才观,真正尊重和服务人才,迭代升级国际人才港政策,每年拿出10亿—20亿元资金设立人才专项,引进全球的高端科学家、高技能人才、跨国公司人才乃至离退休人才,力争3年内引进5万名大学生。
南沙正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深化实施“青出于南”政策,谋划开办大湾区科技商学院,推出零成本创业空间。擦亮“以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招牌,按照国际社区标准,打造港式国际化社区,规划建设一批国际特色配套,举办年轻化的文体娱乐活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15分钟生活圈”,让社区成为各类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理想之地。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 通讯员 罗瑞娴 邓韵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