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如舟,诚信为楫
8月2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身边好人”的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李保安光荣上榜。近日,记者走进李保安的龙舟厂,只见260多面锦旗挂满墙壁,空气中弥漫着木材与桐油的清香。这位非遗传承人以一锤一木铸就龙舟口碑,成为岭南大地诚信精神的生动诠释。
一锤一钉筑牢诚信根基
22岁进入三水区国营造船厂学习造船技艺,到如今成为佛山市级非遗“三水龙舟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李保安的人生始终与龙舟紧密相连。他熟悉每块木料的“脾气”,懂得如何通过调整大旁(龙舟两侧的船舷板材)弧度让龙舟行驶又稳又快,更始终恪守“不亏料、不逾期、不欺客”的原则。
“宁愿少做十条,也不做差一条。”李保安总是念叨着这句语。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年,他记不清制作过多少条龙舟,却清楚每一条龙舟的“性格”——因划手身高体重各异,龙舟重心也须相应调整,方可达到平衡与轻快的统一。在李保安眼中,大旁的制作堪称整个工序的“定海神针”,差之毫厘便会影响龙舟的整体性能。李保安说:“板材弧度差一分都不行。若大旁角度太陡、弧度太大,龙舟下水后易导致船体左右摇晃;可若弧度太缓、太过扁平,船身与水流的接触面积增大,前行时阻力陡增,再强劲的划手也难让龙舟‘飞 ’起来。”
更需匠心的是,船头大旁须锐利流畅以“破水”前行,船尾大旁则需平滑以“泄水”减阻。每一块大旁板材的切割、打磨,他都亲手打磨、反复校验,直至完全契合心中的标准。
这份执拗的认真,让李保安的龙舟制作成了“私人定制”的代名词。接单时,他总要仔细询问每位划手的身体数据;选料时,他以木棰敲击辨音,剔除瑕疵木材。他自创扁平“龙舟钉”解决薄板固定难题;坚持采用耗时费力的传统榫卯结构加固龙脊,每50厘米设置“撑杆”保障精准度。正是这些细节,共同铸就了“三水李保安造”的金字招牌。
一船一桨凝结守信人生
记者看到,在李保安龙舟厂的墙上,260多面客户赠送的锦旗见证着岁月沉淀的信誉。2014 年,在广州白云区龙舟公开赛上,他制作的5艘龙舟中有3艘包揽前三名,“三水李保安”由此声名远扬。荣耀背后,是他“说到做到”的铁律,无论用料多紧张、工序多复杂,必定按时按质交货。
曾有一位丹灶客户急切希望定制十余只五人船,李保安却因工期已满婉拒接单。他解释说:“不能耽误您,也不能辜负老客户。”他还主动掏出手机,推荐其他诚信船厂。客户虽有些失落,却为其真诚打动,直言“以后有机会还找您!”
这种“不贪多求快,只求无愧于心”的坚守,让这座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在市场浪潮中站稳了脚跟。
一代一代传承匠人精神
“爷爷的心愿是做一艘世界最长的百人龙舟。”长孙李锦标的话语里,藏着李家三代人的龙舟梦。如今,李保安虽退居二线,仍坚持每天到厂传授技艺。他的儿子也已接班,将“守信经营、严把质量”的信念刻进每道工序。
作为佛山市级非遗项目三水龙舟制作传承人,李保安深知技艺传承的意义。龙舟厂接待社会各界参观时,他总是亲自解说龙舟文化;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拍摄纪录片《龙头旺相》时,他借机讲述传统技艺的精髓。在他的影响下,后辈们不仅传承了造船技艺,更延续着“诚实做人、守信做事”的准则,让龙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67年造舟生涯,李保安用坚守证明:真正的“金字招牌”不在别处,而在每一次精益求精的打磨中,在每一个说到做到的承诺里。这位“中国好人”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匠人如舟,诚信为楫”的真谛,让诚信之光如同龙舟竞渡时的鼓声,久久回荡在岭南大地上。
采写:新快报记者 胡珊霞 实习生 何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