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9月12日,由广州美术学院和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承办的“小天地——梁醒生人物画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开幕式。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许敦平、党总支书记郑浩华等近200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结束后,举办学术交流会,广州、深圳两地美术理论家和画家近50人参与了研讨。
展览艺术家梁醒生为广东阳江人,中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第二工作室主任、广东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首届广东省美术人才培养对象。今年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重点打造的“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绘画100”。梁醒生长期耕耘于中国画人物画科,他的艺术创作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其作品7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其中《玫红色的回忆》入选2024年第14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11次入选省级展览,其中获一等奖(金奖)2次、二等奖1次、优秀奖6次,是广东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画家。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胡斌表示,梁醒生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出身,且长期致力于写实水墨绘画的探索与实践。这样的背景与路径,似乎已经可以预设其未来的发展取向。但是,他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效,始终怀有突破之心。这种突破并非跳跃性的激变,而是立足于更为广博的古今中外表现手法上的再拓展。“他始终执着于对描绘对象的深刻捕捉,而用以刻画的笔墨和色彩也愈加丰富。在其笔下,对物象的把握早已超越外形的描摹,而注重内在意趣与神态气质的体悟。因而作品中偶尔可见的形与色之间的错落参差,反而成就了意态上的融洽与妥帖,甚至有时呈现出一种近乎漫画式的生动情趣。”
在当代艺术界,因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在承继传统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与革新。梁醒生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领域取得重要学术成果且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艺术家,他系统深入地研究与传承了岭南中国画艺术,并将人物画科的继承与当代转化作为长期的探索研究方向。他的人物画创作,建立在积极借鉴自关山月以来所形成的传承有序的艺术传统,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科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面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吴杨波分析认为,梁醒生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一条承袭与扬弃的脉络:他吸收了徐蒋体系严谨的造型根基,确保了笔下人物的结构准确与现实感;借鉴了杨之光灵动闪烁的色彩与速写式笔意,捕捉生活的瞬间动态;更从刘庆和处悟得都市人物的疏离感与心理深度,从田黎明处化用了光斑朦胧的虚实处理,甚至从朱新建的戏谑笔墨中汲取了某种生活的趣味与坦率。这种吸收绝非杂糅拼贴,而是以一种高度的主体意识,将前人的经验转化为个人语言工具箱中的有机部件。“他以其成功的实践证明了,折衷不是妥协,而是充满张力的创造域;传承不是重复,而是为了更有力量的创新。他的‘蝶变’,是一场以深厚的学院功底为基,以广泛的传统吸收为养料,最终以‘无法之法’唤醒强烈个人艺术主体的华丽转型。他的‘小天地’,实则是一个通过无数鲜活的个体肖像所构筑的、关于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大世界’。”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76幅,共分为四个策展单元,分别为“童蒙之态”“旧雨新知”“主题叙事”和“浮生世相”,集中呈现了梁醒生最近五年的艺术创作成果,是画家艺术探索历程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评价称,“梁醒生用大量的时间展开了尝试,展览中以写生为主的部分,特别能够显现在处理具体形象和概括提炼之间,那些顺着坐姿、手势、人体结构而展开的探索。一部分沿着中国画人物的造型制式,尤其是明清肖像的语法,在那些对着模特画下的记录性作品中,包含了许多的尝试,然而前提是一定程度上的中规中矩。若将面对同一模特完成的两件甚至三件作品一起观看,这样的用心会很明确,既是出于传承学业的教学目的,也是希望将更多的创造性改变融入其中。”
展览题目“小天地”取自于梁醒生近年创作的一幅儿童主题的绘画作品。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展人赖志强认为,梁醒生为自身建构了一个开放的艺术体系,在传承中始终将求变革新作为探索的方向,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积极借鉴汲纳南北各地当代艺术的前沿成果;“小天地”不仅反映了梁醒生的艺术趣味,也反映了他的艺术观,他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实现由小我而成大我。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