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归龙潮》官方发布停运公告,宣布将于12月10日正式停止运营。这款由FunPlus旗下工作室开发、曾拥有1000万预约的国潮二次元游戏,还差三天没能等到自己的一周年纪念日。
其官方公告中指出,停运原因是“运营状况难以支撑后续的研发和运营成本”。更令人唏嘘的是,就在公告发布前一天,仍有玩家期待着周年庆新内容的上线。《归龙潮》的黯然退场,不仅让玩家扼腕叹息,更折射出当前二次元游戏行业正面临的深层困境。
从万众期待到潦草退场
《归龙潮》(最初名为《暗号:瞳》)于2022年12月首次亮相。在上线前凭借其独特的“国潮”美术风格、融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创新题材,以及横版跑酷加ARPG的特色玩法,吸引了大量关注 。首曝PV播放量迅速突破500万,全平台预约数一度超过1000万,被许多玩家视为“明星二游”,市场期待值极高 。
2024年9月13日,《归龙潮》正式公测,支持PC、iOS与安卓多端。凭借前期积累的热度,游戏一度冲到iOS畅销榜第21名,上线不到四天下载量突破600万,首月手游端流水达到千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个月后,游戏就跌出iOS畅销榜,社区活跃度急剧萎缩。从高调到停服,《归龙潮》的生命周期不到一年,成为2025年二次元游戏市场中又一颗昙花一现的流星。
游戏停服的迹象早已显现。2024年12月,官方推出了98元的“永久月卡”,这在国内二次元游戏中极为罕见。这款定价98元、可与普通月卡叠加的付费产品,被玩家质疑为“最后一波变现”。
尽管官方多次承诺“不会跑路”,但月卡上线后版本更新频率明显放缓,内容投放陷入停滞。果不其然,购买了月卡的玩家只使用了9个月,就要面临游戏停服的结局。
多重困境下的挣扎与摇摆
《归龙潮》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玩法的持续摇摆是致命伤之一。从首测的“跑酷 + 丢球”玩法,到二测引入元素反应,再到后来转向属性击破机制,《归龙潮》的核心玩法几乎每次测试都推倒重来。这种反复颠覆不仅消耗了大量开发资源,也让玩家难以建立稳定预期。
技术层面的决策失误同样明显。二测期间,项目组决定将关卡外场景全面3D化,试图对标《崩坏:星穹铁道》等头部产品。这一超出团队能力的技术追求带来巨大制作压力,大量建模问题直至公测仍未完善。
运营层面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从测试期开始,游戏就因微博运营问题陷入“男女对立”的争议中,甚至传出“不需要男性玩家”的传言。公测后,玩家社区中不同性别群体的诉求分化持续消耗着玩家情绪,成为贯穿游戏生命周期的舆论隐患。
真正将舆论战推向高潮的是“律师函事件”。一位长期关注游戏的UP主因批评测试至公测阶段的福利调整,遭到项目组发函要求删除内容并封禁账号。这一举动被玩家视作“打压舆论”,引发二次舆情危机,最终对游戏商誉造成实质性损害。正如业内观察指出的,在二游社区高度敏感、易情绪化的环境下,厂商的公关应对方式与传播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的最终影响。
2025年7月,官方以“团队搬家”为由宣布版本延期,成为压垮玩家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制作人Jeff在采访中反思的那样,项目始终未能平衡“面向自己的自嗨式设计”“面向数据的修修补补”和“面向玩家的真实需求”这三层关系。
二次元游戏市场的结构性困境
《归龙潮》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二次元游戏市场的整体困境。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45.77亿元,同比下降了8%。这标志着二次元游戏的下滑趋势延续至2025年,为曾经炙手可热的二次元游戏市场敲响了警钟。
2025年暑期档,国内手游畅销榜前20名中,国产二次元新作几乎不见踪影。过去八个月里,被寄予厚望的国产二次元新品几乎“全军覆没”。米哈游、鹰角等传统二次元大厂在2025年也均未推出重磅新作。玩家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二次元游戏玩家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纸片人”和抽卡机制,他们渴望更深度的内容体验和更丰富的世界观构建。
目前,二次元游戏市场正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两极分化态势。头部产品如《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能够赢家通吃,稳定盈利;而中小团队产品的生存空间被逐步挤压,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厂商们既渴望切入这条仍具备高黏性与付费潜力的赛道,却又惧于其不断高企的研发成本、长线运营的压力以及玩家日益苛刻的要求。
这种结构性困境导致行业创新活力下降。据观察,2025年不少二次元新项目只是“剩余产能的释放”——即数年前立项、如今不得不硬着头皮推向市场的产品,而新立项的二次元大作则越来越少。从《归龙潮》到《黄金四目》,再到《雾境序列》,多款上线未满一年的二次元游戏接连停运,折射出中小团队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危机。
《归龙潮》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