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沙田村的议事协商厅里,村民们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事务,工作人员在旁认真记录 —— 这些参与村务、践行文明的行为,都将被纳入 “和美积分” 台账。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大崀镇以 “小积分”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真实写照。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驻大崀镇工作队的紧密配合下,大崀镇党委、政府积极构建“三说一调”多元解纷体系,以沙田村为试点,推出“和美积分制”,激发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乡村治理有了 “内生动力”。
系统谋划建体系:让“积分规则”既科学又贴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大崀镇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群众利益诉求多元,传统“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模式逐渐失效,“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风险凸显。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驻大崀镇工作队的紧密配合下,大崀镇党委、政府成立基层治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召开12场专题会议,制定《大崀镇发动基层群众全民参与 “百千万工程”工作方案》等 7份制度文件,构建 “群众说情、部门说理、专家说法、综治调处”的“三说一调” 多元解纷体系,以沙田村为试点,推出“和美积分制”,激发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乡村治理有了“内生动力”。
大崀镇负责基层治理的工作人员介绍,为确保积分制行得通、管长久,镇里从组织、标准、平台三方面构建完整体系。
在组织保障上,镇党委、政府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镇长任双组长的 “和美积分制”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和美乡风”积分制管理方案、兑换细则等文件,明确积分内容、评定标准、操作流程与结果运用。同时实施“月记录、季审核、半年公开”制度,并将积分制纳入村级年度考核,与绩效挂钩,层层压实责任,避免 “纸上谈兵”。
积分标准的制定更是 “群众说了算”。镇里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征集意见,最终将积分分为基础分、奖励分、负面分三大类,涵盖教育、社会治理、公益美德、人居环境、孝廉持家等7方面 28 项指标 。各村还组建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等 7 人组成的积分评议小组,负责日常记录、审核与公示,每季度在村务公开栏张贴积分明细,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为让群众有地方“议事”,大崀镇还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在各村建起议事协商厅、连心亭、议事长廊等平台,并创新推广“12345”议事工作法:以党建为引领,构建镇村二级组织架构,通过会议协商、走访协商、对话协商三种方式,把握议题提出、协商讨论、成果落实、监督评议四个环节,实现“提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五步闭环。“以前有矛盾找干部,现在坐在长廊里拉家常就能解决。” 沙田村村民李叔说,去年他和邻居因宅基地边界起争执,通过“议事长廊” 的协商,双方很快达成共识,还都因“主动参与调解”获得了积分。
协同赋能提效能:让“积分治理”既高效又智能
大崀镇通过部门协同、数字赋能,让积分治理从“单点发力” 变为 “全域联动”。
在部门协同上,大崀镇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模式,建成综合网格指挥调度中心,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司法、信访、妇联、水利等部门派员进驻镇综治中心,遇到村民积分争议、邻里纠纷等问题,能第一时间联动响应。同时,镇里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研判治理形势、协调难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数字技术的融入更让治理“如虎添翼”。镇里搭建“云上调解”平台,邀请法律顾问、法官、律师等专业力量在线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矛盾化解 ——去年底,大崀村村民因林地承包权产生纠纷,通过“云上调解”,律师远程解读政策,最终双方达成和解,避免了矛盾升级。此外,依托 “雪亮工程”,全镇在村口、主干道、公共活动场所等重要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 236 个,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既为积分评定提供“可视化依据”,也为乡村安全加上“防护网”。
激励引导聚民心:让 “积分价值”既实在又暖心
为让 “积分” 真正有吸引力,镇里建立了多元激励机制,让群众“争积分、比贡献、做表率”成为新风尚。
物质激励上,镇里联合商超设立积分兑换点,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米、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精神激励上,每半年公布积分排行,对积分前 10 名的家庭授予“和美家庭”流动红旗,并在村史馆、文化长廊展示其事迹;政策倾斜上,积分高的家庭在入党入伍、评优评先、惠农政策享受等方面优先考虑。更贴心的是,镇里还与阳山农商银行合作,将积分与信用体系对接,积分高的家庭可获得 “悦农小微贷” 信用贷款,额度最高 50万元,利率还能享受优惠。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大崀镇累计开展各类议事协商活动 260余场,参与群众5800余人次,解决宅基地纠纷、饮水安全、道路修缮等实际问题430余个;群众自发组织环境整治、文化下乡等活动150余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