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粤北连绵的青山绿水间,一场以“全民共商、全民共建、全民共管、全民共富”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蓬勃开展。自2022年12月启动“百千万工程”以来,大崀镇通过创新“四共”治理模式,成功破解了“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走出了一条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全民共商: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大崀镇通过构建多元协商平台,让群众成为决策的主角。每月举行的“平安夜话”和“阳禺夜话”已成为干部群众的连心桥。在振民大围村,一场关于产业路建设的板凳会上,村民提出的路线优化建议被采纳,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更赢得了群众的支持。该村推行“四不补”(拆旧不补、让地不补、人工不补、青苗不补)做法,短短一个月就完成了原本计划三个月的道路拓宽建设任务。
乡亲力量的激活为共商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建立“乡亲顾问团”和发布《投资机会清单》,大崀镇成功吸引126名外出乡亲返乡创业。外出乡亲领办的“曾屋绿美小公园”项目,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带动了周边民宿集群的发展。今年重阳节期间,外出乡亲主动出资出物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给老人送上美好祝愿。
全民共建:
从“旁观者”到“主力军”
“土地租赁收入、务工挣薪金、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分红、村集体入股分红,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地收四金’。”在大陂江紫苏种植基地,村民冯大婶算了一笔账,这个流转260亩土地的基地,带动17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3万元,成为“产业共兴”的生动实践。
“果然居·松林小筑”民宿项目探索的“原住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让村民实现了从“看客”到“创客”的转变。村民不仅可以用闲置农房入股,还能优先就业,更可通过订单农业直供农产品。目前,该项目带动10余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大崀镇创新推行“政府出工、群众出料”等共建模式。今年以来,群众投工投劳1.5万工时,参与建设“四小园”300处,改造农房外立面650栋。更令人欣喜的是,35名本地籍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就业,其中12人加入基层治理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全民共管: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
大崀镇构建“两化两员”治理体系,将全镇划分为39个网格,配备42名专职网格员和28名专业调解员。这套体系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效果。今年以来,网格员累计化解矛盾纠纷82起,防止矛盾升级15起。
“和美乡风积分制”的创新推行,让文明乡风有了量化标准。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获得积分,可在8个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在茶坑村,每月举行的“红黄旗”评比已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村支书何伟奇介绍:“获得红旗的村民不仅脸上有光,还能获得实物奖励;得到黄旗的则要反思改进。这种良性竞争让村容村貌保持得越来越好。”
全民共富:
从“个别富裕”到“共同富裕”
大崀镇把2025年确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升年”,通过盘活资源、发展物业经济等途径,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沙田村通过异地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松林村通过强村公司承接消费帮扶、工会代购、研学等服务,年收益突破50万元。
技能培训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人才支撑。大崀镇深入实施“粤菜师傅”等三项工程,培训乡土人才162名,帮助63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通过共富车间、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创新举措,为困难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共同富裕路上携手同行。
大崀镇的做法表明,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这个根本。该镇创新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十个思考”履职机制,通过擂台比武等方式,有效激发了村干部的内生动力。
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是关键所在。大崀镇通过搭建多种参与平台,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目前,超八成受访群众通过“四共”模式参与过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事务。
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是重要保障。大崀镇还构建了“六个一”工作体系(一套网格、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本手册、一套机制、一个积分),实现了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治理效能的大幅提升。
三年来,大崀镇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等荣誉,在全县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更重要的是,通过“四共”模式的深入实践,干部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大崀镇徐徐展开。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