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氹氹转,菊花园,大榕树下我家园;古树古祠古文化,同唱传颂百千年;世代同根好寓意……”当稚嫩的粤语童声齐诵这首《南粤古树颂》,黄淑仪的眼角总会泛起温柔的笑意。
2022年,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成立了广州市白云区“绿色守护者”科普志愿服务队,作为首批科普讲师,黄淑仪与团队通过古树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古树地标文化体验、古树管护直播等形式,守护着白云区322棵古树名木。在其参与编印的《藏在年轮中的往事与乡愁——走近白云古树》里,20棵古树的传奇与乡愁记忆被永久留存。
“古树无言,却陪伴了世世代代,我们要替它们发声,让更多人认识古树、保护古树”黄淑仪说。
从遗憾错过到坚定守护
“每年春天,老榕树尽带‘黄金甲’,萧萧落叶漫天飞舞,美极了!”黄淑仪的童年记忆里,学校旁那棵老榕树是最温暖的坐标。工作后她仍住在附近,某天路过却发现老树枯萎了。“那时才明白,若早些关注,或许能留住这份美好。”
为提高全民古树保护意识,黄淑仪与服务队开展的“白云古树,有我守护”古树保护科普课堂,足迹遍布全区24个镇街、近5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每次开讲,她会先带孩子们认识什么是古树,解读古树保护条例,再教他们如何发现身边的古树、出现问题后如何上报。
课堂之外,黄淑仪和服务队还会定期巡查负责区域的古树,哪一棵需要治疗,哪一棵需要复壮,均一一详细地记录在案。
从讲述故事到打造IP
“每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史书,树荫下藏着几代人的记忆。”黄淑仪常听街坊说起,村口的老荔枝树曾是婚嫁必经的“幸福树”,老榕树下的石凳是老人讲古的“议事厅”。为留住这些珍贵记忆,她和团队发起古树故事寻访,邀请村民、学生挖掘“古树历史”“古树生命力”“古树与人共存发展”“古树乡土情怀”等主题故事,最终于2023年编印成10万余字的《藏在年轮中的往事与乡愁——走近白云古树》正式出版。
为了让古树保护走进更多人的视野,2024年他们继续创新科普方式,围绕白云区常见古树品种,组织开展“白云古树”IP形象设计大赛,设计出“白云古树精灵”,即“榕长青”(榕树)、“荔小枝”(荔枝树)、“木荷妇”(木荷)、“木桂英”(木棉)、“龙宝宝”(龙眼树)等5个可爱的形象。古树精灵IP被制成科普动画、宣传册、祈愿手绳、冰箱贴、扇子、文具笔等文创品,在社区展览、校园活动中亮相,得到许多人的喜欢。
黄淑仪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能通过这些工作让家乡的古树被更多人看见、爱护,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采写:新快报见习记者 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