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11日,东莞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对教育强市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日前,东莞重磅发布《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市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多措并举增加公办学位8万个以上;力争成功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健全三个机制,包括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
未来三年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加强教育工作统筹,力争通过三年集中攻坚、接续发力,推动全市教育供给、服务、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八大任务
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着力破解学位供给、“双创”达标等难题,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八大任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资源配置、保障机制等改革,推动树立正确育人观落地落实,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东莞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未来。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提升育人质效,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建设,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念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建指导委员会,开展“思政课大比武”,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打造“红色思政”“科创思政”育人品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推进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全覆盖研学机制,开展“重走东纵路”,建设首批30个红色研学点和100个红色阅读空间,让青少年在真实场景中感悟历史、汲取精神力量。
《行动计划》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全面实施“阳光心育”计划,持续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镇街“教联体”全覆盖。在队伍建设方面,将逐步实现心理教师师生比1:1000以上。实施中小学生“全员体育”运动计划,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全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周三无作业日”制度。推出义务教育学校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通过系统整合市内红色、科创、文化、农业等资源,分类建立校外资源库。计划2026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
实施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2035年前,东莞各学段学龄人口将依次达峰,当前既面临公办学位总量不足的现实,又存在结构不均衡的挑战,资源配置压力很大。必须立足实际,加强前瞻布局和统筹调控,通过新建、购买、挖潜、调配、转型等多种途径扩大供给,努力实现学位资源“够用、好用、不浪费”。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出台若干措施,加快新改扩建14所公办普通高中。创新建立跨镇街学位“余缺调配”机制,完善跨学段学位调配机制。稳步落实逐步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力争2027年公办幼儿园占比(含购买学位)达到60%以上。积极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实施体育活动空间拓展计划,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体育活动空间。
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面对优质资源分布不均与群众“上好学”需求日益增强的双重压力,东莞今年以来持续发力,先后在水乡片区、塘厦镇、沙田镇布局“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以市镇共建、试点先行的方式,整合全市优质资源,破题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行动计划》提出推进集团化办学提质增效。推动市属优质高中托管新建高中,高起点培育一批头部学校。鼓励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跨镇街集团化办学,办强一批初中学校。到2027年,全市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达19个。实施名校拓展计划,全力实现“镇镇有名校”。同时,《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百校提升计划”,优先将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纳入帮扶范围,通过公民办结对,快速推动100所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两大计划,培育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项目学校,打造松山湖、滨海湾、塘厦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高地,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新优势。
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东莞要进一步找准教育与产业、科技的结合点,办好办强高等教育这个龙头,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
《行动计划》提出办好办强在莞高校,支持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高起点办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申博更大”,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二期“双高”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突破行动,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
推进职业教育培优提质。全国正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成长路径。东莞作为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将进一步强化多元成才观念,持续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培优提质,推进松山湖(科学城)产教联合体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入推进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加大“3+4”中本贯通培养力度,探索高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路径。
锻造新时代莞邑强师。“十四五”以来,“莞邑良师”建设成效明显,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近两年招引编制教师超万人,新增正高级教师人数是过去6年增加人数的两倍,全市正高级教师总数已达226人,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一批名师、名校长持续涌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面对全市10.4万名基础教育专任教师的庞大队伍,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市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引导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正确育人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入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宣讲活动,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启动第二轮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育工作,培养一批教研拔尖人才。至2027年,计划遴选市级“四名”工作室主持人300名、学科带头人700名、教学能手3300名,新增正高级教师100名以上,推动骨干教师交流比率达30%,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促进师资优质均衡配置。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改革是破除原有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东莞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围绕树立正确育人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中考改革,强化财政补助经费高位统筹,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行动计划》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推动建立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评价体系。推进中考改革,中考录取计分科目从10科减至8科,总分由800分降至680分,生物、地理会考改为等级评价考试,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及平时考核占比,逐步增加分配到初中学校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财政补助经费与迎峰计划、“双创”任务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挂钩的统筹机制,出台市级财政补助经费统筹方案,实行“奖补结合、绩效挂钩”的资金分配方式。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教育资源更多向人口流入镇街、产业战略布局区域和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倾斜,更好推动教育强市建设近期发展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落地落实。
实施教育安全稳定工程。东莞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师生规模超200万的超大城市,教育治理面临规模大、主体多、诉求杂等多重挑战,亟需推动治理方式向协同化、精细化转型,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底线,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行动计划》提出持续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校园安全中心建设,推进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微整治。同步完善学生意外伤害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管理,统筹推进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建设校园阳光食堂,系统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现代化,不断健全完善“大安全”格局。
重点项目
牵引教育强市建设跑出加速度
为压实责任、推动落实,《行动计划》从八大任务中提炼出28项重点项目,如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实施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加快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办好办强在莞高校、锻造新时代莞邑强师、推进中考改革、建立市级财政教育补助经费高位统筹机制、实施教育安全稳定工程等,细化指标,明确路径,突出预期效果,确保教育强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 通讯员 东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