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阳光和雨水充沛,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楼下村丝苗米稻田长得绿油油一片,吸引了不少白鹭过来栖息觅食。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继帮扶建好大米烘干中心之后,广州市驻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迳头镇工作队”)今年以来正大力谋划建设大米加工中心,以延链补链做强百亿丝苗米产业;联合帮扶力量和科技企业,合力建设科技小院,通过科技赋能做强做大迳头红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联合高校激活民俗鸡公狮文旅IP……
随着一批产业项目的即将落地,迳头镇优质“土特产”将通过智慧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有效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烘干中心解农忧 延链补链谋“深”耕
清远丝苗米是清远的“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在迳头镇,因为生态环境优越,一些丝苗米稻田经常吸引白鹭光临,为此,迳头镇政府和驻迳头镇工作队合力打造了“白鹭丝苗米”品牌。丝苗米也被工作队列入了“迳头三宝”(白鹭丝苗米、柠檬片、番薯干)之一,目前全镇丝苗米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此前,因为夏季收粮经常会遭遇雨天,粮食烘干问题成为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一个因素。在两轮工作队的推动下,广州港集团投入捐赠资金200万元,广州市黄埔区对口支持帮扶资金100万元,再结合佛冈县2024年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建成了迳头镇粮食烘干中心。去年7月,迳头镇粮食烘干中心正式运营。新快报记者走进中心看到,这里除了卸粮仓等设备外,还有五套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天能处理300亩150吨粮食的烘干任务,为守牢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刚刚过去的今年夏粮收割中,迳头镇粮食烘干中心烘干了2000多吨的粮食。
“一年多来我们发现,光有烘干中心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粮食生产的需要。”驻迳头镇工作队队长乔定义介绍说,比如一定规模的粮食烘干后,如何储存成了问题,要加工成大米实现终端销售则更困难,往往需要运往从化等地深加工,加工费加上运费等增加了大米生产的成本。
乔定义指着迳头镇粮食烘干中心周围的一片空地介绍说,今年以来,工作队和迳头镇联合各方帮扶力量,谋划在烘干中心周围建设粮食存储中心和加工中心,并寻找运营合作方,“希望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降本增效,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推动丝苗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废弃校舍焕新颜 科技小院增“冻”能
除了丝苗米,迳头的红薯、柠檬等产业也即将迎来科技赋能、深加工的升级。
在迳头镇龙冈村新快报记者看到,一所废弃了十几年的小学正搭起竹棚,加紧改建中,不久后,这里将建成一个新知青生态农业科技小院。驻迳头镇工作队介绍说,小学原来的三栋校舍将分别改建为食用菌生产车间、红薯等农产品的冻干仓储中心、办公与研学基地等。而一旁还建设了一个光伏大棚,通过光伏发电增强科技小院的“造血”功能。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在驻迳头镇工作队的推动下,由广清指挥部投入50万元、广州市黄埔区投入120万元帮扶资金,引入广州新知青农场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有了科技小院,以后迳头镇的红薯、柠檬等农特产品将可通过冻干技术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乔定义向记者介绍说,运营后新知青农场还将通过先进科技进一步联农带农。比如研发红薯优质种苗,带动农户规模化种植;以提供技术、对接后端销售等方式带动农户进行食用菌生产一起增收致富等等。“根据协议,科技小院每年还将为村集体带来一定的租金收入,并带动当地群众的就业。”他说。
盘活旧校引贤才 联农带农“链”成效
龙冈村的科技小院正在建设,而仓前村盘活废弃校舍建成的现代化农产品服务中心已运作了约两年,联农带农效果明显。
占地7200平方米的仓前小学此前已废弃多年,在上一轮工作队的推动下,仓前村盘活资金,引入返乡创业青年陈斌所在的广东青竹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建成了一个集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产品服务中心以及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就业帮扶车间。
麻竹笋是清远的另一大百亿产业,新快报记者在该中心看到,原本新鲜收来的麻竹笋、香菇、陈皮通过深加工变成了干货,将被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与多户农户签订单合作,通过提供种苗、包收等模式,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麻竹笋一千多亩。此外公司也示范种植了几十亩脆皮金桔等经济作物,如果种植成功也将带动农户种植。而作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公司还跟高校合作,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和实践,通过电商加快把农特产品带出迳头,销往全国各地。
“这个项目还每年为仓前村村集体带来了8.6万元租金,还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驻迳头镇工作队队员兼驻仓前村第一书记吴俊明介绍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万元。
鸡公狮舞焕新彩 文创IP来铸“魂”
除了丝苗米、红薯、麻竹笋等农特产品,驻迳头镇工作队还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的建设,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准备设计鸡公狮文旅IP和系列文创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舞鸡公狮起源于明代的迳头镇,是客家民俗文化代表之一。鸡公狮以公鸡头的形状编织为狮头,插上山鸡羽毛,其外形似公鸡,面似狮虎,在佛冈客家人看来,鸡公狮是凤的化身,寓意它能驱邪、旺丁,为族人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设计团队通过走访迳头镇鸡公狮舞传承人朱健升,在梳理鸡公狮舞历史脉络基础上,提取鸡冠、鸡毛、百家被纹样等核心元素,以活泼勇敢的性格为核心,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IP形象“迳劲”,并于今年6月在广州图书馆创客中心展出。
驻迳头镇工作队表示,随着荷花小镇、范仲淹勤政文化园的相继推出和成熟,楼下村乃至迳头镇文旅产业迎来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文化是一个乡镇的灵魂,设计鸡公狮IP和系列文创产品、讲好客家民俗文化,将是促进农文旅充分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加快见效的重要一环。
从一粒米到一根笋,从一片红薯到一只文创狮,帮扶的力量如细雨润物,悄然延链、补链、强链,让“土特产”长出科技翅膀、插上文化灵魂。迳头这片土地,正以智慧与温度,书写着“百千万工程”最生动的注脚——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一方人与一方水土共生的未来。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张乐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