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
回望抗战历史,旅居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纷纷以各种形式支持华南人民抗战。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助战,还组成各类抗日救亡团体,回国、回乡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琼籍华侨有4万多人,其中许多人为国捐躯。日前,正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的“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以一件件历史实物与照片,诠释了海外华侨与祖国母亲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赤子之心。
支援抗战
“获得最后胜利,我们才肯再回吉隆坡”
广东毗邻南洋,有许多侨乡。抗战期间,海外侨胞高度关注祖国命运,或是远在海外为支援抗战奔走呼号,或是跨越山海投身保家卫国洪流,或是与侨居地民众并肩作战、积极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走进专题展“海外侨胞心系祖国”单元,两张历史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张照片中以一名男子的背影为构图的主题,只见他举起右手、紧握拳头,振臂高呼,身前众人同样高举紧握的右拳,纷纷响应。这张照片记录的历史瞬间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吉隆坡队队员在回国前宣誓的场景——“获得最后胜利,我们才肯再回吉隆坡!”
1938年10月,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下称“南洋惠侨救乡会”)在吉隆坡成立,东团团长叶锋等人向群众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1月,南洋惠侨救乡会与旅港惠属团体联合发起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下称“东团”)在惠州淡水成立。东团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便建立了7个分团,积极开展宣传抗战、组织民众抗日武装等一系列活动。
另一张是马来亚华侨欢送机工回国的照片。照片中的青年们精神饱满、衣着整洁,已为奔赴祖国支援抗战做好了准备。1939年,3200多名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下称“南侨机工”),分批回国,通过滇缅公路向祖国输送抗战物资。
展览中,有一套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粤籍南侨机工许木的档案资料,包括1941年的华侨登记证、1942年许木昆明两广同乡护送侨胞回籍委员会乘车证、美国陆军南宁航空工程处工人出入证,以及滇缅公路汽车运输队相关照片。
与许木一样,众多南侨机工奋战在滇缅公路,用青春和生命践行着报国誓言。1938年8月通车后,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1939年2月7日,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南洋商报》上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支援滇缅公路运输工作。从1939年到1942年的3年间,3200多名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共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平均每日的军需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以上,为中国抗战赢得了生死攸关的物资保障。
赤子之心
“为国服务,使父母生平之大愿已达目的”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回国内家眷亲友的侨汇和书信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是连接海外华侨与家人、乡邦的重要纽带。抗战期间的侨批承载着海外侨胞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件1941年南洋侨领林史臣寄给贵州安顺军政部军医学校的大儿子林选英的侨批中写道:“国家有事应当受军训,服务于国家,切切不可惊惧。”此前,林史臣本希望林选英高中毕业后可以继承家业,来南洋经商。但因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9月,林选英决定成为一名军医。林史臣虽然百般不舍,但在给他的信中仍说,“为国服务,使父母生平之大愿已达目的。”
林史臣是大埔大麻镇昆仑村(现属银江镇管辖)人,早年赴荷属印尼谋生,经不懈努力,创办碾米企业。随着二战的爆发和国内抗战局势的紧张,林氏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如此,这位南洋侨领一边劝儿子省俭,一边在国难当头之时,带头动员侨社,为祖国抗战大量捐款。
节衣缩食甚至毁家纾难,只因华侨华人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希望用涓涓细流为祖国筑起经济支柱。正如林史臣寄给大儿子林选英的另一封侨批写道:“英荷两属华侨负担捐献贰仟万元国币,可见人心如此团结。”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源源不断地捐资献物支援祖国抗战,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旅美华侨在纽约唐人街劝募献金支援祖国抗战等历史照片、梅县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捐款收据单等历史档案。
根据广东省档案馆编《海邦剩馥》的统计,抗战时期,华侨捐款总数达国币13亿多元,捐献了数百架飞机,捐献汽车达上千辆(包括代金),衣服、药物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的慷慨之举,为国内抗战提供了持续的经济支持,构建起了一条坚实的抗战经济生命线,成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经济支撑。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