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山海情深,携手共进。贵州省罗甸县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大县,“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9000多户近4万人的搬迁安置,当时其中大部分为贫困人口。然而,“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真正的考验。
自广州市白云区与贵州省罗甸县结对帮扶以来,两地紧扣 “罗甸所需、白云所能”,统筹财政援助资金,聚焦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就业帮扶等关键领域,推动搬迁群众实现 “幼有所教、青壮有就业、老有所娱”。如今,走进一个个搬迁社区,繁忙的帮扶车间、崭新的学校、完善的设施与群众的笑脸相互映衬,一幅安居与乐业并举、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幸福嬗变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筑巢引凤兴产业,门口端稳“就业碗”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扶持一直是东西部协作的重点。近年来,我们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在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进行重点帮扶,建设了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学校,引进了一批企业。同时,在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善了一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提高搬迁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广东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罗甸小组组长,罗甸县委常委、副县长冯召召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东西部协作中,工作小组尤其注重激发搬迁社区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增收致富能力。近年来,两地通过政策扶持、落地奖补、企业孵化等方式,在各大搬迁社区引进了制衣厂、制鞋厂、笔记本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设立帮扶车间,大大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家门口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在一些搬迁社区援建冷库等设施、设立水果蔬菜加工基地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产业联动脱贫群众增收。
据统计,近年来,粤黔两地协作,引进企业进入翠滩家园、学府家园、兴阳家园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援建就业帮扶车间17个,提供公益性岗位近4000个,帮助453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通过劳务协作,推动近1.6万农村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稳定就业,群众就业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走进罗甸县斛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府社区,浓郁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社区里,生活超市、快递站、菜市场、幼儿托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在贵州新越电子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里,几十名员工忙着加工电子产品零部件,现场一片忙碌。
“我来厂里面上班已经有两年多了,离家近,又能照顾小孩,工资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非常方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彭庭庭说,像她一样在就业帮扶车间做工的都是社区搬迁群众,常年有50人左右,技术含量不高,并且随时可以外出接送小孩,不比外出务工差。
“软硬兼施”优服务,分红联动“共富裕”
学府社区是罗甸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社区,2025年5月由原思源社区、怀恩社区、城西社区部分老城区合并组成,社区3200多户1.1万多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近2000户超过8000人。自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以来,为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难题,罗甸县充分运用广州市协作(粤黔合作)资金1800万元,在社区新建一所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公立幼儿园(罗甸县第四幼儿园)。
“我们建园以来,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入学900多人。”罗甸县第四幼儿园园长费红媛介绍道,幼儿园目前设有11个教学班,共有幼儿309人,每年还通过聘请保安、保洁、保育员等解决群众就业20多人。
近年来,白云区与罗甸县两地致力于把学府社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样板打造,陆续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800余万元。“这几年,东西部协作资金帮助社区建设幼儿园,解决了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四点半学校’、音乐培训室等教育项目解决社区1000多名儿童课后托管问题,就业帮扶车间解决社区群众就近就业310多人;通过东西部协作劳务站,引导群众到外地就业1500多人。”斛兴街道学府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广达介绍,东西部协作资金帮扶社区还帮助建设了社区综治服务中心、居民办酒场地等社区治理和民宿活动场所,助力改善了社区治理环境。同时,社区利用资金新建了城西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冷库)、米粉加工厂等产业项目,租金分红利益链接到社区,年租金分红30.88万元,惠及247户脱贫群众。
山海不远,粤黔同行。如今,罗甸县近4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助力下,与城镇居民共享同等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资源,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了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嬗变。
冯召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作为粤黔协作工作重点,聚焦教育和就业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水平与群众就业能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王孝文 王冬至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