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行合一”将延伸至非车险领域。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等,自今年11月1日起实施。
根据《通知》,非车险业务是指机动车辆保险以外的其他财产保险业务。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为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非车险保费为6195亿元,占比50.8%。
《通知》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合理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要求,有效提高合规经营、质量效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权重。加强费率管理,产品备案应明确列示预定附加费率、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上限,精算假设与实际经营情况偏差过大时,应及时调整并重新备案,必要时应先行停售相关产品。
据了解,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是合规要求,监管趋严也在市场意料之中。2018年,车险业务便开始推动落实“报行合一”;2023年,监管部门推进人身险行业落实“报行合一”。近年来,相关罚单仍屡见不鲜。例如,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农业保险条款费率,今年以来已有太平洋财险江苏分公司和四川分公司等公司被罚。
从头部险企来看,非车险业务的盈利水平总体低于车险。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车险、非车险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4.2%、97.0%;平安产险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5.5%,位于非车险保费首位的责任险为97.6%;太平洋财险车险的综合成本率95.3%,健康险、农险、责任险均超98%。
中国人保副总裁于泽在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非车险长期亏损主因是过度差异化和精细化定价破坏了大数法则基础。
国金证券分析师表示,近年来非车险行业持续高额亏损,近五年累计亏损约400亿左右,主要源于非车险市场标准化程度较低,部分险企为抢占市场,通过高费用、低费率等方式恶性竞争,本次“报行合一”通过费率合理化、费用规范化、见费出单等举措,有望推动行业竞争格局改善与费用率大幅下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