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一名小伙来到广州花都胡先生的饭店,向他送上一个小礼物。这位小伙曾是他此前帮助过的男子。据悉,2个月前这位小伙称自己无业,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店里,店主夫妇多次善意赠饭并劝他好好生活。这次再见小伙,他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店主夫妇询问他是否已找到工作,小伙点点头掏出100元递给胡先生后转身离去。
在广州这样一座富有人情味的城市,赠饭之举几乎已经不构成新闻。此前,我们报道过好几家爱心饭店的故事,他们都是像胡先生夫妇这样的热心人,不求回报、不带功利地为生活困难者提供一份免费饭菜。就像日用而不觉的一些物事不需要刻意强调一样,赠饭作为一种普遍的义举,已经进化到不需要一再褒扬的阶段。
但时隔数月,小伙专门登门致礼还钱,这样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还是有其特别之处。在往日的故事里,通常情况下,店方是故事的主角,而受助者的身影相对比较模糊。这并不是人们刻意的失焦,而是一种客观因素使然。饭店一直就在那里,受助者则很快汇入茫茫人海,又出于某种可以理解的微妙,人们并不想强人所难地把受助者推向前台。
我们一直都相信,人们有善良大度的仁爱之心,同时也有投桃报李的感恩之情。店家对失意者的义务帮扶固然值得称赞,小伙子念念不忘登门致谢,同样是一种美德。
除了送上那一百块钱,我觉得小伙子更想要的是让店家看到自己的变化。从蓬头垢脸到干净爽利,外在的改变昭示了际遇的浮沉。“年轻又帅,把头发剪一剪,好好找个班上,日子才有奔头”。这是店主夫妇当时劝慰小伙的暖心之语。在个体时乖命蹇的时候,拉一把海阔天空,踩一脚或许就是万丈深渊。人们常说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一些危急时刻,这样的精神按摩有着意想不到的功效。
本来没有交集的双方,因为赠饭,发生了某种紧密的关联。我们认为这种关联弥足珍贵。让店家看到自己脱胎换骨般的改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馈赠。帮得有意义,帮得有价值,这是对善良的店家最大的回报。
文 | 羊城晚报评论员 林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