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随着“世界心脏日”的临近,心血管健康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易被忽视的“蛇缠腰”(带状疱疹)正威胁心血管病患者,加剧健康风险。为帮助公众进一步认清和了解这一隐藏威胁,近日一场名为“带疱伤心,主动联防”的主题科普活动在广州举办,多领域专家围绕心血管现状、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共病风险、防治及医防融合等科普,助力筑牢两者联防防线。秋冬是高发期,心血管患者需筑牢“双防线”,主动防范守护健康。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管理部部长刘伟佳表示,心脏健康需多维度守护。带状疱疹是心血管健康“隐藏杀手”,非普通皮肤病,会引发剧烈神经痛,与慢性病叠加增加心梗、中风风险。防控需从被动预防转向主动预防、单病管理转向多病共管,正探索将带状疱疹等预防纳入慢性病防控,推动“三高共管”升级,创新疫苗处方等服务。
秋冬温差大,高血压、冠心病中老年人健康风险升高:血管收缩扩张加重心脏负荷、血压波动,流感高发也让心血管负担“雪上加霜”。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曾平提醒,过量食用高脂食物、睡眠不足、情绪激动及孤独焦虑,会引发血压波动甚至心梗,叠加寒冷与情绪影响还会降低免疫力。
需警惕的是,免疫力下降时,体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易“苏醒”。我国3.3亿心血管患者为带状疱疹“高危目标”。研究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9%,若同时合并高血压,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还会进一步增加。
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邓伟平指出,50岁后免疫力下降,带状疱疹发病风险显著上升,可能诱发心梗,临床常见血压血脂血糖控制良好者突发带状疱疹伴剧烈疼痛,进而诱发心梗。
带状疱疹非普通皮疹,疼痛剧烈且可能引发长期神经痛(70岁以上患者几乎均伴疼痛),对心血管患者更是“致命威胁”:急性期致心率加快、血压飙升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失眠和应激或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让原本稳定的心绞痛频繁发作;心血管患者患带状疱疹后短期心梗风险增68%、中风风险增78%,且心血管疾病会延长疼痛周期,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很多人对带状疱疹存在认知误区,觉得“没发病就不用防”,甚至以为“得过一次就安全”。实际上,10%的患者会复发,且年龄越大、有基础病者症状越重、恢复越慢。曾平强调,预防是首要策略,接种疫苗为一级预防措施。
面对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双重威胁”,“主动预防、联防共管”已成为健康共识。曾平提出“主动联防”三步法:强防护(50岁以上心血管患者科学接种疫苗,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稳基础(控“三高”、遵医嘱服药监测指标)、早识别(胸痛、皮疹及时就医)。
如今,多地推进“双病联防”。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试点“感染性疾病与慢病一体化管理”,评估带状疱疹、流感等疾病风险;深圳构建“15分钟接种圈”、将疫苗费用纳入医保,佛山推行疫苗处方、探索一体化门诊;广东推进“预防接种服务年”,打造“30分钟接种圈”、开通周末接种。专家呼吁通过科普、解决接种“最后一公里”、医防协作,形成主动接种氛围。
白云区云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琪桢介绍,入秋后,社区居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问题增多。中老年人换季免疫力下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易激活引发带状疱疹。“很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社区居民,总担心自己不能打疫苗,这其实是误区。”她表示,病情稳定(血压、血脂达标)即可接种,接种前咨询医生(保护效果、时长、禁忌、安全性),科学接种打消顾虑。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主任刘刚表示,年龄增长使慢性病及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风险增加。重点人群预防需三方面发力:一是科普疾病危害,尽早接种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等疫苗;二是解决接种“最后一公里”,鼓励医生在门诊提供预防建议;三是多领域协作,探索疫苗处方等创新模式,形成主动接种氛围。“深圳正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新路径,推动成人免疫服务从社区做起。”
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朱志伟表示,佛山以“三位一体”推进健康服务:推行疫苗处方(顺德试点,组建健康联盟服务老年群体)、探索一体化门诊(电子处方与接种闭环提升便利)、构建健康科普矩阵(联动多方强化公众教育)。目标是多部门协同破解中老年人接种难点,推动成人接种从“部分选择”迈向“全民健康主动追求”。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