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17日下午,第二届海珠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赛第二轮在广州市为明学校举行。经过前期学校和区赛初赛第一轮选拔,共有来自区内中小学在岗专兼职劳动教师74人参与本轮次三个项目的角逐,包括线上专业知识测试、“三三制”劳动课例教学设计撰写及劳动技能展示。
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频出新招
最具吸引力的项目当属现场劳动技能展示项目。既传统又现代、既传承又创新、既动手又动脑、既好看又“好吃”,令人目不暇接:既有祖辈相传的“老广”茶点、腊味,也有师承非遗大师的各类非遗技艺,还有融合了3D打印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科技元素的智慧农场,“激光雕刻”和充满美感的“扎染”“掐丝珐琅”。
记者注意到,许多劳动技能项目呈现出鲜明的多学科融合特征。例如“劳动+科学”“劳动+中医”等课程案例层出不穷,通过将科学知识自然融入劳动实践,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喜爱。
“智慧农场”项目负责人张珈珈介绍,该项目通过无土栽培技术串联起多学科知识模块,搭建了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她表示:“在智慧农场中,我们可以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开展种植实践,借助3D打印技术设计个性化劳动工具,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过程的智能管理与效率提升。”在她看来,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单纯的劳动课,而是跨学科融合的课堂实践。例如,营养液配制涉及化学溶液配比知识,属于科学范畴;而学生动手进行无土栽培操作,以及运用物联网软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则属于劳动实践。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既能拓宽知识视野,又能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劳动+中医”类项目成为本次展示的另一大亮点。现场,无论是制作中药药膳的养生新体验,还是仿照古法研制的中药香膏,都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草本凝香果冻馆”项目负责人侯婷华介绍,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会先系统讲解中医医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药材的起源与特性,再指导学生进行药材搭配实践。“例如用洛神花制作果冻,将菊花熬制汁液后进行创意造型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具有实用性——通过将中医知识融入烹饪等劳动教学环节,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侯婷华说。
巧手匠心 非遗成为校园“活”教材
在本次劳动技能展示中,非遗技艺的校园传承实践尤为亮眼。多位老师将非遗项目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让千年技艺在校园中焕发新生。
“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海珠区江南新村第二小学教师陈秋玲在现场演示宋代点茶技术,用茶筅搅起“雪沫”,在点茶形成的泡沫上,用工具蘸取茶液,绘山水花鸟等图案于茶汤之上。“这既是技艺表演,也是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国家级非遗,宋代点茶将绘画与茶艺完美结合。在学习中,学生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宋代文人的艺术创造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充满美感的“扎染”“掐丝珐琅”也在大赛中亮相,值得一提的是,选手们还通过剪纸、篆刻、漆扇和徽章制作等技艺,结合“十五运”主题创作。表达海珠教师对即将到来的“十五运”的热切期盼。
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部部长管开封介绍,本次区赛创新性地加入教师现场技能展示的单独竞赛项目,是要凸显劳动课程强实践性的特征,也是引导我们的劳动教师至少要有一技之长。老师们把赛场的所学所做所见带回学校、带进课堂,交给学生,可以很好地达成“以赛促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办赛目的。
据悉,此次比赛还对全区学校劳动教师开放观摩,拓宽了学校和老师们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视野,丰富了海珠劳动课程清单,为构建新时代海珠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钰涵 通讯员 管开封
拍摄:新快报记者 陈钰涵